龜茲的暗流與吐蕃的陰影,通過加密的渠道,跨越沙海與群山,最終呈遞至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
兩儀殿內,李世民捏著由侯君集、李恪分彆呈遞,內容卻相互印證的兩份密報,指節微微泛白。殿內侍立的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等重臣,皆屏息凝神,感受著禦座之上散發出的無形壓力。
“西突厥,吐蕃……”李世民緩緩抬起頭,目光如鷹隼般掃過眾臣,“諸卿都看看吧。這西域的棋局,是越來越熱鬨了。”
房玄齡率先開口:“陛下,吐蕃新立,其讚普鬆讚乾布確為梟雄。其北上之意已顯,如今更欲與西突厥勾結,掣肘我朝經略西域,其心可誅。安西都護府之設,刻不容緩,需以重兵良將鎮之,示我朝決絕之心,方可震懾宵小。”
長孫無忌卻持重道:“房相所言固然在理,然我朝初定高昌,兵馬錢糧消耗甚巨。若在西域與西突厥、吐蕃同時陷入對峙,恐非國家之福。況吐蕃地處高原,山險路遠,急切間難以圖之。臣以為,對吐蕃當以羈縻安撫為主,遣使通好,暫穩其心,使我可專心應對西突厥。”
“趙國公此言差矣。”李靖聲若洪鐘,這位軍神雖已年邁,但目光依舊銳利,“吐蕃狼子野心,豈是安撫所能滿足?觀其使者言行,分明已視西域為其囊中之物。若我朝此刻示弱,彼必得寸進尺。西域若失,則河西危矣!當趁其羽翼未豐,聯合吐穀渾舊部,施加壓力,令其不敢妄動。至於西突厥,乙毗射匱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可效仿前朝‘以夷製夷’之策,分化拉攏,使其無力大舉東進。”
幾位重臣各抒己見,爭論的焦點集中於對吐蕃的策略以及對西域投入的力度。
李世民靜靜聽著,未置可否,直到眾人聲音稍歇,他才將目光轉向一直沉默的李恪:“吳王,西域之事,你多有籌劃。吐蕃此番介入,你有何見解?”
李恪出列,躬身道:“父皇,諸位大人。兒臣以為,吐蕃之患,不在當下,而在長遠。其地險民悍,讚普雄才,假以時日,必成心腹大患。然正如衛國公所言,其羽翼未豐,此刻並非與之決戰之時。”
他話鋒一轉:“然,亦不可如趙國公所言,一味羈縻安撫。兒臣聽聞,吐蕃渴求我中原技藝、文化乃至醫藥。彼欲通商路,我便可借此為抓手。可允其通商,但需嚴格控製鐵器、書籍、良種等物外流。同時,大力扶持吐穀渾慕容一脈,助其複國,在吐蕃之北釘下一顆釘子。此為‘軟硬兼施,釜底抽薪’。”
“至於西域,”李恪繼續道,“安西都護府非設不可,且需賦予其足夠權柄,可便宜行事。駐軍不必過多,但需精銳,輔以當地歸附部族,構成防線。更重要的,乃是‘以商固疆’。”他再次強調此點,“請父皇下旨,大幅降低西域商稅,鼓勵中原商賈西行,準許安西都護府與諸國簽訂互利商約。讓西域諸國,尤其是龜茲、於闐等大國,切實感受到與大唐綁在一起的利益,遠大於追隨西突厥或吐蕃所得。利益交織越深,其背離之心便越弱。”
“此外,”李恪最後拋出一個設想,“可請鴻臚寺選派博學之士,隨商隊前往西域,傳播中原文化、曆法、醫術,授人以漁。文化浸潤,有時比刀劍更能收服人心。待我在西域根基牢固,文化相通,經濟一體,縱有外力挑撥,其撼動亦難矣。”
殿內一時寂靜。李恪的策略,跳出了單純的軍事對抗或政治安撫,將經濟、文化手段提升到與軍事同等重要的位置,勾勒出一幅更為宏大和長遠的圖景。
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激賞,但依舊不動聲色:“你所言,雖顯稚嫩,卻也不無新意。以商固疆,文化浸潤……倒是一條未曾多想的路子。”他沉吟片刻,決斷道:“傳旨!即日起,設立安西都護府於高昌,侯君集暫領大都護一職,統籌西域一切軍政要務。準其便宜行事,招募當地健兒組建‘安西軍’。降低西域商稅三成,具體章程由戶部與安西都護府共擬。鴻臚寺選派精通醫術、曆法、工巧之博士,隨下一批使者前往西域,長駐安西都護府,傳播王化!”
“陛下聖明!”眾臣躬身。
這道旨意,基本采納了李恪的核心建議,標誌著大唐對西域的戰略,從單純的軍事征服,開始轉向軍事存在、經濟融合與文化輸出並重的長期經營。
退朝後,長孫無忌與李恪並肩而行,語氣溫和卻意味深長:“吳王殿下今日殿前應對,思慮深遠,老臣佩服。隻是,經營西域,千頭萬緒,耗資靡費,殿下還年輕,當知欲速則不達之理。”
李恪謙遜回應:“多謝司徒提點。恪隻是偶有所得,具體施行,還需仰賴司徒與諸位大人運籌帷幄。”
看著李恪遠去的背影,長孫無忌眼中掠過一絲陰霾。此子之格局與手段,已遠超一般皇子。他必須更加謹慎地,為太子的未來籌劃。
而李恪知道,金殿問對隻是一個開始。父皇的旨意給了他更大的舞台,也將他推向了更激烈的風口浪尖。西域的棋局,隨著安西都護府的設立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