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之學的星火在士林間悄然蔓延,雖未成燎原之勢,卻也已讓某些人坐立難安。然而,未等反對者們醞釀出新一輪的攻勢,一紙來自九重宮闕的詔書,再次打破了朝堂的微妙平衡。
皇帝李世民下旨,將於曲江池畔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文武雅集”,不僅邀宗室重臣、文武百官,更敕令長安及周邊州縣,薦舉精通算學、工巧、醫卜、營造之“奇才異士”與會,無論士庶,唯才是舉。旨意中特彆提及,屆時將設“格物”一科,由吳王李恪主持,考校諸般技藝,優勝者可由吳王薦入將作監、武研院或太醫署任職。
此詔一出,天下嘩然!
這已非簡單的飲宴遊樂,而是一次公然為“格物”張目,打破士庶界限的舉措!尤其由吳王主持“格物”科,其信號意義不言自明。
“陛下這是……要效仿武帝招賢納士嗎?可那多是方士之流!”
“讓吳王主持?陛下對吳王的信重,竟已至此?”
“無論士庶,唯才是舉?這……這置科舉與士林顏麵於何地!”
東宮內,李承乾氣得砸碎了心愛的玉鎮紙,麵目猙獰:“父皇!你便如此偏愛於他!先有開府儀同三司,如今更將這等揚名立萬、培植私力的機會拱手相送!孤這太子,在你眼中算什麼!”
長孫無忌府中,幾位心腹幕僚亦是憂心忡忡。
“司徒,陛下此舉,太過反常。莫非……真有易儲之心?”
長孫無忌麵沉如水,緩緩搖頭:“陛下心思深沉,此舉未必是全然偏向吳王。或許……是一石二鳥之策。”
“司徒何意?”
“其一,陛下確實看重吳王之力,欲借其手,打破門閥對技藝的壟斷,廣納實用之才,以強國力。其二,”他眼中精光一閃,“這也是將吳王徹底推至風口浪尖。如此破格之舉,必將引來所有守舊勢力的全力反撲。吳王若能扛住,自然聲望更隆;若扛不住……便是萬劫不複。陛下這是在養蠱,也是在權衡。”
眾人恍然,細思極恐。聖心似海,深不可測。
吳王府內,李恪接旨後,亦是心潮起伏,難以平靜。他比旁人更能體會這道旨意背後那複雜而沉重的意味。
信任?是的,父皇給了他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台。
考驗?更是!他將直接麵對來自整個傳統勢力的明槍暗箭。
“王爺,此乃良機!正可借此,廣羅天下英才!”王德興奮道。
李恪深吸一口氣,壓下翻騰的心緒:“是機遇,更是懸崖。辦好了,海闊天空;辦砸了,之前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諸東流。”他立刻下令,“傳令武研院、格物司,全力籌備‘格物’科考校事宜,務求公正、新穎、實用!令沈括,動用所有渠道,將此次雅集‘唯才是舉’之旨,廣為傳播,務必讓真正有才學的寒門子弟、工匠藝人知曉此事!”
他必須抓住這次機會,不僅要辦好這場“雅集”,更要借此,向天下人展示“格物”的潛力與格局。
一時間,整個長安乃至更遙遠的地方都為之震動。士林嘩然,寒門振奮,工匠奔走相告。無數身懷絕技卻苦無晉身之階的普通人,將目光投向了曲江池,投向了那位以“格物”聞名的吳王。
暗流,因此而加速湧動。
數日後,一封沒有署名的密信,由百騎司悄然送至李世民案頭。信中詳細羅列了近日朝臣、世家私下對“曲江雅集”及吳王的非議與串聯,其中,東宮屬官與長孫家幾位門生的動向,尤為醒目。
李世民看完,麵無表情地將信紙湊近燭火,看著它化為灰燼。
他踱步至殿外,遙望吳王府的方向,目光深邃難明。
“恪兒,朕將舞台與你搭好,將風浪為你掀起。是成為撼動時代的巨擘,還是被這驚濤駭浪吞沒……便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九重深意,如雲遮霧繞。曲江雅集,尚未開場,便已充滿了無形的硝煙。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