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星火可燎原_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章 星火可燎原(1 / 1)

馬周的到訪與那本《墨經新解》,如同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李恪心中漾開了新的漣漪。他意識到,技術的革新若不能輔以理念的傳播與人心的爭取,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他召來了沈括。

“長安、洛陽的士林清議,不能總由著那些人指責我們‘重利輕義’、‘舍本逐末’。”李恪手指輕叩書案,“格物軒不能隻是一個商鋪,它應該成為一扇窗口,讓世人看到格物之學的價值。”

沈括心領神會:“王爺的意思是……”

“找些文筆好、懂得變通的落魄文人,或者對格物之學有興趣的年輕士子。”李恪吩咐道,“讓他們撰寫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話本故事。內容嘛,可以是能工巧匠改良織機,讓天下百姓有更多衣穿;可以是精通水利者治理黃河,保一方平安;也可以是西域戰場上,我軍將士憑借精良甲胄弓弩,以少勝多,減少傷亡的故事。要讓人讀了,覺得這格物之學,並非奇技淫巧,而是實實在在的強國富民之術!”

“妙啊!”沈括眼睛一亮,“小人這就去辦!還可以將這些文章,印成小冊,放在格物軒中免費取閱,或通過說書人在茶樓酒肆傳唱。”

“此事你全權負責,銀錢由王府支應。記住,要潛移默化,不著痕跡。”李恪叮囑道。

沈括領命而去,很快便行動起來。數日後,一些內容新穎、文筆生動的小冊子開始出現在格物軒的貨架旁,供人隨意取閱。起初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新奇的觀點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漸漸流傳開來。

“……話說那安西軍小校張三,手持臂張驚雷弩,於可汗浮圖城下,兩百步外一箭射穿突厥酋長盾牌,嚇得敵軍魂飛魄散……”

“……古有魯班造木鳶,今有格物司研飛鳶,若成,則千裡之地,瞬息可察,於軍於民,善莫大焉……”

“……《墨經》有雲,‘力,形之所以奮也’,此乃格物之基,豈是微末小道?”

這些內容,避開了直接的政治爭論,從百姓關心的衣食住行、將士的英勇故事、古代先賢的智慧入手,將格物之學的意義娓娓道來,潤物無聲。

與此同時,李恪對武研院和格物司的管理也做出了細微調整。他下令,非核心機密的研究項目,可酌情允許一些經過嚴格審查、對格物之學有濃厚興趣的太學生或年輕官員前來觀摩學習。他甚至親自抽出時間,為這些年輕人講解一些基礎的物理原理和機械知識,言語深入淺出,毫無親王架子。

“殿下,這杠杆之力,果真省力如此?”一名年輕的太學生看著演示模型,眼中充滿了驚奇。

李恪笑道:“自然。若能善用此理,一人可抵數人之功。若推而廣之,於漕運、於建築、於民生,皆有大用。學問之道,不在虛言,而在實用。”

這些年輕的士子,大多出身寒微,思想尚未被完全禁錮,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他們被李恪的學識與氣度折服,更被格物之學展現出的巨大潛力所吸引。雖然他們人微言輕,但思想的種子已然播下。假以時日,當他們成長起來,散布於朝堂地方,便會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然,這些舉動也引來了更多的非議。

“吳王這是要動搖科舉取士的根本嗎?”

“與匠戶、商賈為伍,如今更是公然籠絡太學生,其心可誅!”

“那些蠱惑人心的冊子,儘是些離經叛道之言!”

彈劾的奏疏依舊時不時出現在李世民的案頭。但這一次,李恪不再僅僅是被動辯解。通過沈括編織的網絡,一些支持或理解格物之學的官員、學者也開始發聲,雖聲音不大,卻也不再是一邊倒的批判。

“……臣觀吳王所行,雖與古禮稍異,然其利國利民之實效,有目共睹。安西之捷,豈非明證?”

“……格物之學,探究天地至理,若因噎廢食,實非智者所為。”

朝堂之上,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雖然微弱,卻象征著堅冰出現了裂痕。

李世民對於這些爭論,大多時候保持沉默,任由雙方爭執。他樂見李恪展現出更強的能力和手腕,也需要這種爭論來平衡朝局,但他心中的那根弦,也繃得更緊了。他給了李恪更大的空間,卻也布下了更多的眼線。

李恪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彆無選擇。技術的進步需要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往往始於這星星之火的傳播。

他站在格物司新落成的觀星台上,仰望星空。星空浩瀚,蘊含著無儘的規律與奧秘,正如這格物之學,看似微小,卻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星火已然點燃,能否燎原,取決於他後續如何添柴,如何鼓風,以及……如何應對必然到來的、更猛烈的風暴。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