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城的焦糊與血腥氣尚未被風沙完全帶走,李恪便已投身於比攻城拔寨更為繁複艱巨的事務之中——治理。
侯君集坐鎮王宮,總攬軍政,調度大軍清剿殘敵、威懾四方。而李恪,則將精力放在了安撫民心、恢複秩序與梳理這新得之地上。
臨時征用的原焉耆國相府,成了李恪處理政務的所在。進進出出的不再僅僅是頂盔貫甲的將領,更多了許多身著唐服或本地衣冠的文吏、通譯,以及被召來的焉耆舊吏、部族頭人。
“殿下,這是初步統計的戶籍冊簿,城內及周邊可用民夫共計……”一名由侯君集軍中抽調來的書記官捧著厚厚的冊子稟報。
“殿下,繳獲的糧倉儲糧清點完畢,若妥善分配,可支撐我軍及城內百姓三月之用……”
“報——殿下,有龜茲商人求見,言其願為大軍提供牛羊皮毛,隻求能重開商路……”
案幾上文書堆積如山,李恪埋首其間,時而凝神細聽,時而快速批示。他深知,刀劍可以征服土地,但唯有秩序與利益,才能贏得人心,才能真正將這片土地納入大唐的版圖。
“傳令,”李恪放下手中關於安置俘虜的條陳,對侍立一旁的王德道,“第一,以安西大都護府及本王名義,張榜安民。宣布免除焉耆本年度一切賦稅,既往不咎,隻要安心歸順,即為大唐子民,受大唐律法保護。”
“第二,從俘虜中甄彆原焉耆國士卒及官吏,願歸鄉者,發放路費;願效力者,經考核後可酌情錄用。”
“第三,組織人手,優先修複城內水渠、道路,以工代賑,讓百姓有食可得,有力可使。”
“第四,公告西域諸國商賈,焉耆商路已通,大唐歡迎各方商旅前來貿易,並予以保護,稅率依長安西市舊例。”
一條條政令清晰明確,迅速傳達下去。原本惶惶不安的焉耆百姓,在見到唐軍雖軍容肅殺,卻並未濫殺搶掠,反而開始修路治水,發放少量口糧後,那緊繃的神經漸漸鬆弛下來。街市上,也開始有了零星的人氣。
然而,阻力並非沒有。
“王爺,有些原本依附乙毗射匱的小部族,見我大軍駐紮,心生恐懼,帶著部眾往深山或更西邊跑了。”王德彙報著周邊動向。
“還有,我們按籍冊征發民夫修複官道,有幾個本地豪強推三阻四,似乎暗中串聯,不願配合。”
李恪眼神微冷:“不願走的,可以談,大唐給予的,會比乙毗射匱更多。但若冥頑不靈,試圖煽動叛亂者……”他頓了頓,沒有說下去,但王德已然明白那未儘之語中的殺意。
“至於那些豪強,”李恪冷哼一聲,“告訴他們,配合,他們的土地、財產依舊歸他們,甚至還能得到大唐的官身榮譽。不配合……焉耆城破之日,乙毗射匱的下場,他們當引以為鑒!”
恩威並施,方是王道。
這一日,李恪正在聽取沈括關於設立焉耆“格物分司”的構想,門外親衛來報:“殿下,城外有一支隊伍求見,自稱是伊州趙德楷將軍派來,押送繳獲的吐蕃軍械,並護送幾位先生前來。”
李恪微微一怔,趙德楷派人來不奇怪,但“幾位先生”?
“快請!”
很快,幾名風塵仆仆的文士被引了進來。為首一人,年約四旬,麵容清臒,目光沉靜,雖一身普通青衫,卻自帶一股書卷氣與乾練之風。
“伊州長史,馬周,奉趙將軍之命,押送物資前來,參見吳王殿下!”那人躬身行禮,聲音平和。
馬周?!
李恪心中一震。他當然知道這個名字!曆史上,馬周可是太宗朝中後期極為重要的宰輔之才,以布衣之身得李世民賞識,官至中書令,以直言敢諫、精通吏治而聞名!他怎麼會出現在伊州?又怎會成了區區長史?
“馬先生不必多禮!”李恪立刻起身,親自上前虛扶,“先生大名,恪早有耳聞,隻恨無緣得見。不知先生何以在伊州屈就?”
馬周微微一笑,從容道:“回殿下,周此前因故罷官,流寓西州,恰逢伊州戰起,蒙趙將軍不棄,暫署長史之職,協理民事。今聞殿下克複焉耆,百廢待興,趙將軍特命周將繳獲之吐蕃軍械押送前來,或可供沈先生參詳。同時,周亦毛遂自薦,願為殿下效犬馬之勞,略儘綿薄之力,以安新土。”
李恪聞言,心中大喜過望!這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送枕頭!他正愁手下能用的治理型人才太少,尤其是精通實務的乾才,馬周的出現,簡直是天降甘霖!
“能得先生相助,實乃焉耆之幸,恪之幸也!”李恪毫不掩飾自己的欣賞與喜悅,“先生一路勞頓,且先歇息。明日,恪便有許多疑難,要向先生請教!”
他當即安排馬周等人住下,待遇從優。
有了馬周這等精通政務、熟悉地方情弊的人才加入,李恪頓覺輕鬆不少。馬周也確實不負所望,迅速接手了大量繁瑣的民政事務,從戶籍整理到賦稅籌劃,從安撫流民到與本地豪強交涉,皆處理得井井有條,手段老辣,令原本一些心存觀望的舊吏豪強也不敢小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恪則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戰略層麵,與侯君集商議對庭州等地的招撫,以及對龜茲、吐蕃的下一步策略。同時,他也更加關注沈括對吐蕃軍械的研究,以及“格物分司”的建立。
時間在忙碌中悄然流逝。焉耆城,這座飽經戰火的城市,正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恢複著生機。街道被清理乾淨,水渠重新流淌,市集上也開始出現了來自四方、試探性的商隊。
大唐的秩序與文明,如同潤物無聲的春雨,開始在這片新附之地上紮根。
這一日,李恪與馬周並肩站在修複一新的焉耆城頭,望著城外逐漸泛綠的草場和遠方的天山雪峰。
“殿下,”馬周輕聲道,“攻城易,守城難;奪地易,治地難。如今焉耆初定,然根基未穩,西有吐蕃虎視,北有殘敵未清,內部亦有暗流。未來之路,仍充滿艱險。”
李恪目光悠遠,點了點頭:“先生所言極是。然,既然踏出了這一步,便再無回頭之路。這西域,必將在大唐的治下,重現絲路繁華,成為帝國最堅實的西陲屏障。”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堅定:“而這一切,需從夯實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開始。”
焉耆,不再僅僅是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它已成為大唐經營西域的新支點,也成為李恪實踐其抱負與理念的第一塊基石。
帝國的狂瀾,在西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正以一種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方式,洶湧向前。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