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地界有座靠山屯,屯子北邊是連綿不絕的長白山支脈,南邊則臨著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名叫白龍江。這白龍江平日裡溫順,可一到夏季雨水豐沛時,便如脫韁野馬,時常泛濫成災。
屯子裡有個叫陳老六的漢子,四十出頭,生得膀大腰圓,滿臉絡腮胡,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兒。他家世代居住在江邊,以打漁、放排為生。陳老六膽大心細,水性極好,能在湍急的江水中來去自如,屯裡人都說他是“浪裡白條”轉世。
這年夏天,暴雨連下了七天七夜,白龍江水位暴漲,渾濁的江水裹挾著斷木、雜草,咆哮著衝向兩岸。屯子裡人心惶惶,生怕江水決堤,淹了房屋田地。
第八日雨歇,陳老六惦記著江裡下的漁網,不顧老伴勸阻,扛著槳就往江邊去。到了岸邊,隻見江水滔滔,水麵漂浮著不少上遊衝下來的物什。他眼尖,發現江心有個巨大的黑影隨波逐流,時隱時現。
“莫不是衝下來個大樹樁?”陳老六嘀咕著,撐起自家的小木船,向江心劃去。
近前一看,那竟是個碩大無比的烏龜!龜殼足有磨盤大小,深褐色,上麵布滿奇異紋路,細看竟似一幅山水畫卷。那龜似乎受了傷,動作遲緩,四腳無力地劃動著。
陳老六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烏龜,心下驚奇。他本是熱心腸,見那龜可憐,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繩索套住龜身,慢慢拖回岸邊。
屯裡人聞訊趕來,圍著巨龜議論紛紛。有老者說:“這龜怕是成了精,尋常龜哪有這般大小?”也有人道:“快放生吧,免得惹禍上身。”
陳老六卻不以為然:“它傷得重,放回江裡必死無疑。我先帶回家養著,等傷好了再放生不遲。”
他將巨龜養在院中的大水缸裡,每日喂以鮮魚小蝦。說來也怪,自那以後,連日的暴雨竟然停了,洶湧的白龍江也漸漸平息下來。屯裡人暗自稱奇,都說這龜怕是有些來曆。
如此過了半月,巨龜傷勢漸愈,活潑了許多。陳老六的兒子鐵柱年方十二,頑皮好動,常與那龜玩耍。他發現這龜尤其喜歡一種用柳條編成的簸箕,每見簸箕,便伸長脖子,四腳劃動,似是十分歡喜。鐵柱便常拿著簸箕逗它,人龜之間竟生出了幾分情誼。
一日,屯中來了一位遊方道士。這道士青衣布履,手持拂塵,看上去仙風道骨。他路過陳老六家時,忽然駐足,眉頭緊鎖。
“施主家中可是養了什麼不尋常之物?”道士問道。
陳老六心下詫異,便引道士看了那巨龜。道士一見,臉色大變,連連後退:“快將此物送走!此乃簸箕龜,非尋常生物,乃水中精怪所化。它善喚風雨,能引洪水,久留必招災禍!”
陳老六半信半疑:“道長莫要嚇唬人。這龜溫順得很,這些日子江水平靜,怎會招災?”
道士搖頭歎道:“施主有所不知。此龜現下溫順,是因傷勢未愈。待它完全恢複,本性必露。它最喜簸箕之形,見之則狂,一旦狂性大發,必喚來暴雨洪水,屆時悔之晚矣!”
陳老六仍是不信,笑道:“道長多慮了。待它傷好,我自會放歸江中。”
道士見勸不動,長歎一聲,留下符咒一道,囑危急時焚化,便搖頭離去。
又過數日,巨龜傷勢痊愈,活力倍增。陳老六決定次日放它回歸白龍江。
是夜,月明星稀,鐵柱拿著簸箕在院中與龜嬉戲。那龜見簸箕,異常興奮,伸長脖頸,雙眼發出幽幽青光。忽然間,平地起風,天上烏雲彙聚,竟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鐵柱覺得有趣,更加起勁地晃著簸箕。那龜隨著簸箕晃動,竟人立而起,四腳亂舞,狀若瘋狂。雨勢隨之加大,漸成傾盆之勢。
陳老六被雷聲驚醒,披衣出門,見兒子仍在雨中與龜嬉戲,急忙喝道:“鐵柱,快回屋去!”
話音未落,隻聽那巨龜發出一聲似牛非牛的吼叫,聲震四野。隨即暴雨如注,電閃雷鳴,白龍江方向傳來轟隆隆的洪水咆哮聲。
陳老六猛然想起道士之言,心下大驚,忙拉兒子回屋。再看院中,那龜不知何時已爬出水缸,正向門外爬去,所過之處,積水頓生。
“不好!”陳老六暗道,急忙找出道士留下的符咒焚化。然而為時已晚,屯外已傳來驚呼聲:“決堤了!白龍江決堤了!”
洪水如萬馬奔騰,衝垮堤岸,直撲屯子。陳老六慌忙帶著家人爬上屋頂。四下望去,屯子已是一片汪洋,許多房屋被衝垮,哭喊聲、呼救聲不絕於耳。
那巨龜在洪水中遊弋,身形似乎又大了幾分,所到之處,波浪洶湧。它似乎對簸箕格外執著,竟向屯中穀場遊去——那裡堆著許多晾曬的簸箕。
陳老六恍然大悟,這道士所言非虛!他急忙對兒子說:“快將家中所有簸箕都找來!”
鐵柱雖不明所以,還是照做了。陳老六將簸箕一個個扔向遠處,那龜果然追逐而去。藉此機會,洪水稍歇,不少人得以逃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簸箕有限,不久便扔完了。那龜回過頭來,眼中青光更盛,洪水再次洶湧而來。
危急關頭,忽聽一聲鶴唳,那位遊方道士竟去而複返,站立在一處高地上。他手持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隨即劍指巨龜,喝道:“妖孽,還不現形!”
那龜狂吼一聲,竟人立而起,身形變化,龜殼上紋路流轉,化作一個駝背老者的模樣,隻是背仍負龜殼,模樣詭異非常。
“你這道人,多管閒事!”龜精嘶聲道,“我本是白龍江水神坐前靈龜,因犯天條被貶凡間。這些凡人不知敬我,反傷我身,今日定要叫他們知道厲害!”
道士怒道:“你雖受冤屈,也不該殃及無辜!若再造孽,必遭天譴!”
龜精不聽,繼續興風作浪。道士見狀,取出一麵銅鏡,照向龜精。鏡光所及,龜精慘叫一聲,縮回原形。
“陳老六!”道士高喊,“快取朱砂畫簸箕形於它背上!”
陳老六聞言,急忙找出朱砂,冒險劃船近前,在龜背上畫了一個簸箕形狀。說來也怪,圖案一成,那龜頓時安靜下來,沉入水中,不再作惡。洪水隨之漸漸退去。
事後,道士對陳老六說:“此龜精已被暫時製服,但怨氣未消。需以特殊之法處置,否則日後必再為禍。”
陳老六問:“該如何處置?”
道士道:“可在江邊建一小廟,奉它為鎮水靈龜。每年汛期,以簸箕形狀的米糕祭祀,方可保平安。”
陳老六與屯中人商議後,依言在江邊建了一座小廟,廟中不塑神像,隻繪一龜,背上有著簸箕圖案。每年汛期,人們便以簸箕形狀的米糕祭祀,果然再無大水為患。
有趣的是,每逢祭祀之時,總有人見一隻大龜在廟前江水中遊弋,卻不靠近,隻遠遠望著,似是在接受供奉,又似在守護著什麼。
久而久之,“鎮水靈龜”的傳說在白龍江兩岸流傳開來。而陳老六家也因此與這龜結下不解之緣,後世子孫中,竟有人得了這靈龜托夢,學會了許多治水之法,成為一方水利專家,此是後話。
屯裡老人常說:“萬物有靈,敬之則得福,慢之則招災。雖龜鱉之微,亦不可輕侮也。”
而那隻簸箕,至今仍被陳老六的後人珍藏,說是祖上傳下來的寶物,能鎮水安宅。每逢大雨連綿之時,他們便會將簸箕請出,供奉在堂屋正中,說來也怪,任它外麵暴雨如注,家中從不漏水淹水。
這或許就是老一輩人常說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善惡惡,終有報應。
喜歡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