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湖入海”工程複工的第一天,整個工地都呈現出一種迥然不同的氣象。
清晨的號角聲依舊嘹亮,但工地上卻少了幾分開工之初那種喧囂與豪邁,多了幾分秩序和嚴謹。
兩千多名工人默默地走向自己的崗位,他們的動作協調而有力,每一個揮鍬、推車的動作都經曆了鍛煉,變得更精準而高效。
少年李虎推著一輛獨輪車,跟在父親李山的隊伍裡。
他敏銳地感覺到,一切都變了。
每天開工前,所有人不再是直接奔赴工地,而是要先排隊,依次從剛剛建立的“衛生站”前走過。
在那裡,木青親自帶著銅都城畢業生,嚴格地檢查著每一個人的雙手,確保沒有明顯的傷口。
工地沿線,每隔一裡地,就設立了一個“沸水供應點”,一口巨大的銅鍋日夜不息地為工人們提供安全的飲水。
廁所被重新規劃,飯前必須用皂角水洗手,這些在瘟疫中用生命換來的鐵律,被每一個人不折不扣地執行著。
那場吞噬了九十一條生命的瘟疫,成了一本深刻教科書,將“公共衛生”這個概念,烙印在了每一個幸存者的骨子裡。
木青,這位在瘟疫中力挽狂瀾的年輕女子,也在這場變革中,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責。
何維任命她為工地衛生官,統管工地上所有與醫療、衛生、防疫相關的事務,守護著工地上的數千條生命。
……
死過一次的隊伍,爆發出的是鳳凰涅盤般的力量。
工地上,那場無聲的“工程競速”再次燃起,但其性質,已經悄然改變。不再是為了銅都幣而進行的粗放比拚,而是一場為了榮譽與承諾,對精準和效率的極致追求。
李山帶領的第三區段,仍然是整個工程的標杆。
經曆過生死洗禮的他,變得更加沉穩和嚴苛。
他的口頭禪,從“弟兄們加把勁”,變成了“慢一點,穩一點,彆讓地下的弟兄看咱們的笑話”。
這份對質量的偏執,感染了整個隊伍。
而在地形最複雜的後半段,林沐和陳岩這對“工程雙璧”,也展現出了驚人的成長。
他們用“沉箱樁基”混合結構征服了沼澤,用更精密的“連通水準儀”校準著每一寸的坡度。
他們不再僅僅是執行者,而真正成為了能夠獨立思考、解決複雜問題的技術領袖。
何維慢慢地從一個具體的執行者,退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引導者和觀察者的位置上。
他看著這些他親手培養起來的“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真正地獨當一麵。
時間在泥土的翻飛和工具的鏗鏘聲中飛速流逝。
酷熱的盛夏過去,涼爽的深秋來臨。
整整四個月的時間。
當工地上最後一車土方被傾倒在渠堤上時,一條平整、蜿蜒曲折的引水渠,終於將上海港與遙遠的澱山湖,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
挖掘作業,全線完工!
消息傳開,整個上海港都沸騰了。
何維帶領著林沐、陳岩、木青、李山,以及所有工段長和幾百名上海港民眾代表,來到了引水渠的終點——澱山湖湖畔。
他們穿過一片茂密的蘆葦蕩,看到了那片存在於傳說中的清澈湖泊。
無邊無際的湖麵,如同一麵被神明遺落在人間的巨大藍寶石,澄澈、靜謐、廣闊無垠。
清澈的湖水,在秋日陽光的照耀下,泛著粼粼的波光,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方。
清新的、帶著水草氣息的風,拂麵而來,再也沒有了大海的鹹腥,隻有純粹的、屬於淡水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