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宣統朝局:攝政王時代的肱骨之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相繼去世,溥儀即位,載灃出任監國攝政王。毓朗因老成持重、熟悉政務,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成為載灃的重要助手。
此時的清廷,已是風雨飄搖。革命黨人頻繁起事,地方督撫擁兵自重,財政危機日益嚴重。載灃年輕識淺,常向毓朗請教:“靜蘭毓朗字靜蘭),你說這殘局,該如何收拾?”毓朗總是回答:“穩住人心,整軍經武,徐圖改革。”
他力主重用年輕官員,提拔了一批留學歸來的人才,說:“不能總靠咱們這些老骨頭,得給朝廷注入新血。”他還建議載灃“收攏地方兵權,統一財政”,卻因觸動了袁世凱等地方勢力的利益而未能推行。
宣統元年1909年),毓朗兼任軍諮大臣,參與編練新軍。他製定了《陸軍軍官學校章程》,在保定設立陸軍軍官學校,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他常去學校視察,對學生們說:“你們是大清的希望,要忠於國家,保衛百姓。”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浪潮席卷全國。清廷亂作一團,載灃急召毓朗等大臣商議對策。毓朗力主起用袁世凱,說:“如今能調動北洋軍的,隻有袁世凱。先平叛,再圖後事。”載灃雖不情願,卻也隻能采納。
然而,袁世凱複出後,一麵鎮壓革命,一麵逼迫清帝退位。毓朗看穿了他的野心,多次勸載灃:“袁世凱是奸雄,不可信!”可此時的清廷,早已無力回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詔書頒布,毓朗在朝堂上聽完詔書,老淚縱橫,對著龍椅深深一揖,轉身離去。
六、民國歲月:從朝堂到江湖的落寞堅守
清帝退位後,毓朗辭去所有職務,回到肅親王府,過起了隱居生活。昔日車水馬龍的王府,漸漸冷清下來,隻有幾個老幕僚和家人陪伴左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不再過問政事,每日以讀書、寫字、下棋度日。府裡的藏書被他重新整理,那些關於軍事、民政的奏稿,他看了又看,時而歎息,時而沉思。有人勸他:“王爺,時代變了,該放下了。”他卻搖頭:“有些東西,不能放。”
民國初年,袁世凱想請毓朗出山擔任清史館館長,他婉言謝絕:“我是大清的臣子,不能做民國的官。”張勳複辟時,派人來請他參與,他也拒絕:“此等鬨劇,隻會讓宗室蒙羞。”
日子雖清苦,毓朗卻堅守著宗室的氣節。他變賣了不少古玩字畫,卻始終保留著肅親王的世襲印章,說:“這是祖宗的信物,不能賣。”他教育子女:“不管是大清還是民國,做人的本分不能丟,愛國的心不能變。”
長子恒耆在民國政府的財政部任職,清正廉潔,頗有毓朗之風;次子恒馞在陸軍部供職,治軍嚴格,深受部下敬重;三子恒錕成了畫家,以賣畫為生,日子清貧卻自在;女兒恒慧則致力於慈善事業,救濟貧苦百姓。
1922年,毓朗的身體日漸衰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召集子女,留下遺囑:“我死之後,喪事從簡,不要驚動官府。墓碑上隻寫‘清宗室毓朗之墓’,足矣。”
七、暮年餘暉:亂世中的風骨長存
1923年,農曆癸亥年的春天,北京城的海棠開得正盛。毓朗躺在病榻上,看著窗外飄落的花瓣,忽然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父親華豐抱著他在王府花園裡賞花的情景。
彌留之際,他讓家人取來那本宋刻本《資治通鑒》,翻到“安史之亂”那一頁,對守在床邊的恒耆說:“國家興衰,在乎民心。失了民心,再強的軍隊、再深的根基,也會崩塌。”
說完,他緩緩閉上了眼睛,享年六十四歲。
毓朗的葬禮簡單而肅穆,前來吊唁的多是前清舊臣和他當年的學生。段祺瑞親自為他題寫墓碑,上書“清故軍機大臣肅親王毓朗公之墓”,字裡行間透著敬重。
他的子女們遵照遺囑,將他葬在肅親王家族墓地。墓碑沒有雕飾,沒有銘文,隻有樸素的石質,在風雨中沉默矗立,像極了他一生的行事風格——不事張揚,卻自有風骨。
八、曆史回響:宗室重臣的時代剪影
毓朗的一生,跨越了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見證了晚清從內憂外患到最終覆滅的全過程。他不像恭親王奕欣那樣鋒芒畢露,也不像慶親王奕匡那樣貪婪腐敗,更不像載灃那樣優柔寡斷。他是一個實乾家,一個在亂世中試圖挽狂瀾於既倒的宗室重臣。
在軍事上,他編練新軍,創辦軍校,推動了晚清軍事的近代化;在民政上,他整頓治安,發展實業,為北京城的近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在為人上,他清正廉潔,堅守氣節,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然而,個人的努力終究難以抵擋曆史的洪流。毓朗的改革措施,如同在即將沉沒的巨船上修補漏洞,雖延緩了沉沒的時間,卻無法改變最終的命運。他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所有試圖在舊體製內尋求變革的人的悲劇。
如今,肅親王府早已成為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府內的亭台樓閣依舊,隻是換了主人。偶爾有遊客駐足,聽導遊講述這裡曾經的故事,或許會有人問起:“毓朗是誰?”
他是一個被曆史塵埃掩蓋的名字,卻也是晚清政壇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剪影。他的實乾,他的堅守,他的無奈,都化作了曆史的注腳,提醒著後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選擇與奮鬥,縱然渺小,卻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毓朗的故事,就像王府裡那棵百年的海棠樹,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沉默地見證著王朝的興衰,也沉默地訴說著一個宗室子弟在亂世中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抉擇。
喜歡閒話清史請大家收藏:()閒話清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