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湯王擇址:洛水之陽現王氣
商湯滅夏那日,朝歌城外的洛水還飄著夏都殘垣的木灰。彼時湯王身披玄色犀兕甲,手按腰間青銅劍,立於洛水南岸的高坡上,身後跟著伊尹、仲虺兩位賢臣,還有鴻蒙宗派來的隨行弟子玄清——自夏啟年間鴻蒙宗與夏朝有了修法傳承的淵源,商湯立國後,玄空大長老便派玄清常駐商族,一則傳續人族修法,二則助湯王觀氣運、定國策。
“大王,洛水自西而來,繞此高坡折向東南,正是‘玉帶環腰’的地脈走勢。”玄清指尖凝起一縷淡金色的道力,輕輕點向腳下土地,隻見土層下隱隱透出青紫色的光暈,“此地下三尺便是庚金之脈,上承天樞星氣,下接洛水靈源,立都於此,可保商朝國運百年穩固。”
伊尹上前一步,手中捧著從夏都太室山請來的“土圭”,將其豎直插入土中。正午的日頭正烈,土圭的影子恰好落在預先畫好的“壬丙線”上,他俯身丈量片刻,抬頭對湯王拱手:“方才以土圭測日影,此地夏至影長一尺五寸,冬至影長一丈三尺,正是天地之氣交彙的‘中正之地’。夏人以嵩山為天中,卻不知洛水之陽才是真正的‘人王中樞’,大王若在此建城,便是順天應人。”
湯王望著遠處洛水泛著的粼粼波光,想起三日前入起源殿見道尊龍宇的情景。那日他隨玄清踏入虛無之海中的起源殿,殿內鴻蒙盤懸於半空,盤上星軌流轉間,清晰映出洛水之陽的地形。道尊龍宇端坐於九龍寶座上,聲音如虛空驚雷般沉穩:“夏以奢亡,商當以‘儉’立本。洛水之陽地脈雖盛,卻不可學夏桀建傾宮瑤台,都城規製需合‘天圓地方’之理,宮城居北,市井居南,再設一天壇於城東,通天庭之氣,護人族氣運。”
此刻聽伊尹與玄清所言,正與道尊的囑托相合,湯王心中定數更堅。他拔出腰間青銅劍,在高坡上劃出一道弧線:“自今日起,此地定為商之新都,名‘朝歌’——取‘朝陽初歌,萬民向化’之意。宮城按‘九裡方城’之製建造,市井留三尺寬的通衢,至於天壇……”他轉頭看向玄清,“便請仙長依道尊之意,擇城東最高處修建,務使天壇能接天庭星氣。”
玄清躬身應下,指尖道力再凝,在空中畫出天壇的形製:“天壇需分三層,下層為方形,象征地;中層為八角形,象征八卦;上層為圓形,象征天。頂層設‘通神柱’,柱身刻北鬥七星、二十八星宿圖案,再以鴻蒙宗傳下的‘引氣符’嵌入柱內,屆時隻需大王率百官祭祀,通神柱便可引天庭之氣下凡,與昊天上帝、瑤池金母互通訊息。”
湯王點頭稱善,當即命仲虺主持建城事宜,調遣商族三千民夫、百餘名工匠,自洛水沿岸采伐鬆木、青石,又從夏都舊地運來青銅鑄件,朝歌城的建造就此拉開序幕。
二、百工造城:鬆木為骨石為基
建城的第一個月,洛水之畔日日傳來工匠的鑿石聲、民夫的號子聲。仲虺將工匠分為五隊,一隊伐木工赴洛水上遊的熊耳山采伐鬆木,一隊石匠在城外的青石嶺開鑿基石,一隊青銅匠熔鑄宮城的門環、梁柱裝飾,一隊木工搭建宮室的梁架,還有一隊民夫負責運輸材料,整個工地井然有序。
這日清晨,湯王輕車簡從來到工地,遠遠便見玄清站在宮城的地基旁,正指點石匠調整基石的位置。走近時,隻見三塊丈高的青石正被民夫用木橇推著,緩緩嵌入地基的凹槽中,石匠們拿著銅鑿,細細鑿去青石邊緣的棱角,確保三塊石頭嚴絲合縫。
“仙長,這基石為何要選三塊一組?”湯王指著青石問道。
玄清轉身拱手,解釋道:“大王,地脈之氣需‘三彙歸一’,三塊青石分彆對應‘天、地、人’三才,嵌入地基時按‘品’字形排列,可將地脈之氣彙聚於宮城中央,保宮城百年不陷。方才石匠初放時,三塊石頭的縫隙寬了半指,地脈之氣有外泄之兆,如今調整後,縫隙已不足一分,氣脈便可穩固。”
湯王俯身細看,果然見三塊青石的縫隙間幾乎看不見光,隻隱隱有青紫色的氣脈在石下流轉。他又走到木工搭建的梁架旁,見一根根鬆木梁架上都刻著細密的紋路,便問身旁的木工頭領:“這些紋路是何用意?”
木工頭領連忙放下手中的墨鬥,躬身答道:“回大王,這是玄清仙長傳下的‘鎮木符’。仙長說,鬆木雖堅韌,卻怕雷擊、蟲蛀,刻上這符紋,便可引天雨水氣滋養木材,還能防天雷劈擊,讓梁架百年不朽。”
說話間,遠處傳來一陣銅鈴聲,隻見一隊民夫抬著青銅鑄件走來,鑄件上刻著饕餮紋,正是宮城正門的門環。青銅匠頭領上前稟報:“大王,這對門環用了夏都遺留下的青銅鼎熔鑄,內摻了玄清仙長送的‘金精砂’,不僅比尋常青銅堅硬三倍,還能在門環上形成‘護門氣罩’,若有歹人想闖宮,氣罩便會自動發出警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湯王伸手觸摸門環,隻覺指尖傳來一絲溫潤的涼意,而非青銅的冰冷,心中不禁感歎鴻蒙宗道法的玄妙。玄清見狀,又補充道:“待宮城建成後,臣會在宮城四角各設一座‘望氣塔’,塔上懸‘鎮城鈴’,若有妖邪之氣靠近朝歌,鈴聲便會變調,屆時臣與鴻蒙宗弟子便可及時驅邪。”
就這樣,在仲虺的統籌、玄清的道法輔助下,朝歌城的建造進展神速。三個月後,宮城的主體結構完工,九裡方城的城牆高達三丈,牆頂寬一丈五,可容兩匹馬並行;市井區域的通衢縱橫交錯,分為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彆售賣糧食、布匹、陶器、牲畜;城外還挖了寬五丈的護城河,引洛水入河,既防外敵,又能灌溉周邊農田。
三、天壇起築:通神柱引星氣
宮城完工後,天壇的建造便提上了日程。玄清親自選址於朝歌城東的高坡上,這裡比宮城高出兩丈,站在坡頂可俯瞰整個朝歌城,還能望見遠處的洛水與天際的星辰,正是接天之氣的絕佳位置。
開工前,玄清特意從起源殿請來一卷“天壇形製圖”,圖上詳細標注了天壇三層的尺寸、通神柱的高度,還有符紋的刻製方法。湯王命人將圖懸掛在工地的帳篷中,讓所有工匠、民夫都能看清形製,避免出錯。
天壇的下層為方形,邊長九丈,用青石鋪地,石縫間灌注了摻有“凝土符”的泥漿,待泥漿乾涸後,整個方形地麵堅硬如鐵,即便萬斤重物碾壓也不會開裂。中層為八角形,邊長六丈,每一麵都用白玉鑲嵌,玉麵上刻著八卦圖案,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卦象依次排列,每個卦象的中心都嵌入了一顆拳頭大的“夜明珠”,夜晚時明珠發光,八卦圖案便會映出淡淡的光暈。
最關鍵的是上層的圓形台與通神柱。圓形台的直徑三丈,用青銅板鋪成,板上刻著二十八星宿的圖案,每個星宿圖案的位置都與天空中星宿的方位完全對應。通神柱高九丈,用一根完整的陰沉木製成——這根陰沉木是玄清從洛水河床下挖出的,已在水中浸泡了千年,木質堅硬如玉,還自帶水屬性的靈氣,最適合作為引氣的載體。
雕刻通神柱的任務交給了商族最有名的工匠“石叟”,他手中的刻刀是玄清用道力加持過的“玄鐵刀”,可輕鬆刻入陰沉木。石叟按照形製圖,先在柱身刻出北鬥七星的圖案,七星的鬥柄指向北方,與天庭中北鬥星的方位一致;再在七星周圍刻上二十八星宿,每個星宿都刻成對應的動物形狀,如東方青龍七宿刻成龍形,西方白虎七宿刻成虎形,南方朱雀七宿刻成雀形,北方玄武七宿刻成龜蛇形。
刻完圖案後,玄清親自將“引氣符”嵌入柱身的凹槽中。這些符紙是用鴻蒙宗特有的“雲紋紙”製成,上麵用朱砂混合了“星砂”畫出符紋,嵌入凹槽後,玄清又以指尖道力點燃符紙,符紙燃燒後,符紋並未消失,反而化作淡金色的紋路,融入陰沉木中,與柱身的圖案融為一體。
“通神柱已成,待天壇完工那日,大王率百官祭祀,臣以道力催動柱身符紋,便可引天庭之氣下凡。”玄清撫摸著通神柱,感受著柱內流轉的道力,對前來視察的湯王說道,“屆時天庭的昊天上帝、瑤池金母會感知到祭祀之氣,若商朝有要事需稟報天庭,隻需在天壇祭祀時焚香禱告,訊息便會通過通神柱傳至天庭。”
湯王望著高聳的通神柱,心中充滿期待。他想起道尊龍宇說的“天壇通天庭,可護人族氣運”,不禁問道:“仙長,若天庭有旨意傳來,我們如何知曉?”
“大王放心,”玄清指向通神柱頂端的一顆“定星珠”,那顆珠子是用洪荒時期的“隕鐵”煉製而成,通體漆黑,卻能反射星光,“若天庭有旨意,定星珠便會發出紅光,同時柱身的北鬥七星圖案會亮起,鬥柄指向的方位,便是旨意傳來的方向。屆時臣會在此處設一座‘接旨台’,大王隻需登台焚香,旨意便會化作聲音傳入耳中。”
又過了一個月,天壇的建造終於完工。三層天壇自上而下,方形、八角形、圓形層層遞進,象征著地、人、天的貫通;通神柱矗立在圓形台中央,柱身的圖案在陽光下泛著淡金色的光澤,頂端的定星珠反射著天光,遠遠望去,整座天壇宛如從大地中生長而出,直抵天際。
四、遷都大典:百官朝賀定國策
遷都大典定在商湯立國後的第一個“上巳節”——這一日春和景明,洛水兩岸的草木都抽出了新芽,朝歌城的百姓早早便聚集在宮城前的廣場上,等待著大典的開始。
清晨時分,湯王身著玄色的王袍,頭戴綴有十二串玉珠的“玄纁冕”,在伊尹、仲虺的陪同下,從宮城正門走出。玄清身著鴻蒙宗的青色道袍,手持一柄拂塵,走在湯王身旁,身後跟著商族的百官,還有來自各方部落的首領——自商湯滅夏後,周邊的有莘氏、葛氏、昆吾氏等部落都紛紛歸附,此次遷都大典,他們特意帶著貢品前來朝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隊伍緩緩走向城東的天壇,沿途的百姓紛紛跪拜行禮,口中高呼“大王萬歲”。湯王走到百姓中間,伸手扶起一位年邁的老者,說道:“寡人遷都朝歌,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讓萬民能安居樂業。此後商朝會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還請諸位子民與寡人一同建設新都。”
老者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叩首:“大王仁政,我等百姓定當儘力勞作,不負大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