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見民之困,決意尋材
三界初定,地球華夏先民已曆“華夏初曆”十二載,農耕漸興,部落日盛。然玄空自曆山歸起源殿複命時,對龍曦言及一事:“華夏先民雖知農時,卻苦無利器——石斧多崩口,砍木如割肉;骨耜易折損,翻地似撓癢;陶罐經火則裂,存糧常受潮。無趁手工具,縱有良田沃土,亦難儘得其利。”
龍曦聞之,心有戚戚。彼時她剛自地球黃河畔歸來,親眼見部落青年“石壯”持石斧劈木,三斧下去,斧刃崩缺一角,石壯手背被碎石劃傷,鮮血直流;又見巫祝“陶母”將粟米裝入陶罐,未及半日,罐底便滲出水珠,粟米漸潮發黴。龍曦撫過石壯手中的粗製石斧,觸感糙礪,刃口參差,竟是未經細磨的打製石器——此等工具,洪荒初開時便已存在,而今華夏欲興,豈能受製於器物之陋?
歸起源殿後,龍曦見龍宇正以鴻蒙盤觀地球衍化,遂上前請命:“先民耕獵無利具,如雄鷹無銳爪。吾願入地球深山,尋洪荒遺落之靈材,助其改進工具,免其勞作之苦。”龍宇頷首:“洪荒碎時,有靈材墜於地球深山,隱於雲霧之間。汝攜‘辨靈玉’前往,切記‘隻贈材、不代勞’,留先民以實踐悟造物之智。”
次日黎明,龍曦化一身青布衣裙,束發佩劍,攜辨靈玉離起源殿,踏雲直赴地球華夏部落周邊的“萬崇山”。此山連綿萬裡,峰巒入雲,古木參天,正是洪荒碎塊墜落後形成的靈脈彙聚之地——龍曦此行,便要於此間尋得能助先民進階工具的四大靈材。
第一章:萬崇山麓,初遇“石枯”
龍曦降於萬崇山麓,辨靈玉即刻發出微弱的青光,指引方向。山路崎嶇,腐葉沒膝,偶有凶獸嘶吼從林間傳來,卻因她身上的洪荒氣息而不敢近前。行至正午,忽聞前方有“叮叮當當”之聲,夾雜著歎息。
循聲而去,見一中年男子正蹲在溪邊,以石塊敲擊手中的石斧。男子衣衫襤褸,手上布滿老繭與傷口,正是昨日龍曦所見的部落青年石壯的父親“石枯”——部落中最善製石器者,卻因材料不佳,製出的工具總是不堪用。
“這般頑石,敲之易崩,磨之難利,如何能助族人砍木蓋屋?”石枯見石斧又崩了刃,重重將其摔在地上,眼中滿是沮喪。他轉頭見龍曦立在旁,先是一驚,隨即拱手:“姑娘是何方人士?怎敢孤身入此深山?”
龍曦拾起石斧,指其材質:“此乃普通砂岩,質地疏鬆,不堪為器。山中自有堅石,如黑曜石、燧石,雖非靈材,亦比砂岩耐用十倍。”石枯搖頭苦笑:“吾知燧石堅硬,可尋遍山前山後,僅得幾塊小料,不夠製斧;黑曜石更是隻聞其名,未見其形。”
龍曦取出辨靈玉,青光驟盛,指向西北方向:“隨我來,三日之內,必讓你得償所願。”石枯雖半信半疑,但見她言語篤定,又想起族人勞作之苦,便收拾行囊,隨龍曦向深山走去。
當晚宿於山洞,石枯向龍曦講起部落的困境:“自玄空先生傳曆法,族人知春種秋收,可翻地無好耜,一日僅能翻半畝地;收割無好刀,粟穗常散落田間;就連燒陶的黏土都差,燒十罐裂九罐。若能有好材料……”話未說完,便已哽咽。龍曦輕撫辨靈玉,暗下決心:此番尋材,不僅要尋製器之石,更要尋製耜之骨、製陶之土、製刃之礦。
第二章:寒潭秘境,取“玄鐵石”
次日清晨,龍曦依辨靈玉指引,帶石枯向萬崇山深處的“寒潭穀”進發。行至穀口,便覺寒氣逼人,穀中雲霧繚繞,隱約可見一汪碧潭,潭邊岩石泛著墨色光澤。辨靈玉青光直射潭邊岩石,龍曦笑道:“找到了,此乃‘玄鐵石’,是洪荒玄鐵礦脈所化,質地堅而不脆,磨之能出銳刃,比燧石更勝百倍。”
石枯快步上前,撫過潭邊岩石,觸感冰涼細膩,比尋常石頭重了數倍。他取出隨身攜帶的石錘敲擊,岩石僅留下淺淺白痕,毫無崩裂之象,當即跪地叩拜:“此等神石,真是天助我族!”
然玄鐵石嵌於潭邊岩壁,石枯的石錘根本無法撼動。龍曦抽出腰間佩劍,劍刃泛著淡淡金光——此乃她以三尖兩刃槍邊角料所鑄的“青鋒劍”。她揮劍輕劈,岩壁應聲而裂,數塊臉盆大小的玄鐵石滾落潭邊。“不可多取,”龍曦收劍,“此石堅硬,需慢慢打磨,先取三塊,夠用便好。”
石枯抱著玄鐵石,如獲至寶,卻又麵露難色:“此石雖好,卻不知如何打磨成斧。”龍曦指向潭邊的細沙:“寒潭之沙經千年水流衝刷,細如粉末。先以粗石打製雛形,再以細沙打磨刃口,三日可得一斧。”她邊說邊拾起一塊玄鐵石,以劍刃劃出斧形:“按此形狀打製,刃寬三寸,柄長一尺,最利砍木。”
當晚,石枯便在穀中搭起臨時石灶,以龍曦所教之法打磨玄鐵石。龍曦則倚在古樹下,聽他講部落製石的曆史:“先祖以打製石器為生,傳了不知多少代。去年玄空先生來,說可磨製石器,可我們找不到好石頭,磨出來的還是不經用。”龍曦道:“工具隨文明而進,今日得玄鐵石,明日或可得更好材料,華夏工具之興,才剛起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日後,石枯終於磨成一把玄鐵石斧。斧刃寒光閃閃,揮之如風,砍向旁邊的碗口粗小樹,一擊便斷。石枯舉斧歡呼,眼中熱淚盈眶。龍曦將一塊玄鐵石碎料遞給他:“此料可製石刀,用於收割粟穗。我還要入山尋其他靈材,你先帶石斧回部落,教族人打磨之法。”石枯再三叩謝,背著玄鐵石與新製石斧,興衝衝地向部落方向而去。
第三章:古林深處,覓“靈犀骨”
送彆石枯,龍曦依辨靈玉指引,向萬崇山腹地的“古林”進發。此林樹木皆有千年樹齡,樹乾需數人合抱,枝葉遮天蔽日,地麵布滿厚厚的腐殖土。辨靈玉的青光愈發明亮,隱約帶著一絲溫潤之氣——龍曦知,此處必有適合製耜的靈材。
行至黃昏,忽見前方有一片空地支著數頂草棚,棚外晾曬著獸皮,正是部落獵人的臨時營地。營地中,幾個獵人正圍坐歎息,地上躺著數把折斷的骨耜——此乃以普通獸骨製成,翻地時一受力便斷。
“再找不到好骨頭,明日春耕就誤了!”獵人首領“虎牙”捶著地麵,他手中的骨耜斷口參差不齊,正是今早翻地時折的。龍曦上前問道:“何為好骨頭?”虎牙抬頭見是她,忙起身:“姑娘可是助石枯尋得神石的恩人?我們要找堅而有韌的獸骨,可獵到的野豬、鹿子的骨頭,都太脆了。”
龍曦取出辨靈玉,青光指向林深處的一處山澗:“那裡有‘靈犀獸’的遺骨,此獸乃洪荒瑞獸,骨中含靈韻,堅韌不易折,最適製耜。”虎牙麵露難色:“那山澗有巨蟒守護,我們去了三次,都沒能靠近。”
龍曦一笑:“隨我來,巨蟒不傷善人。”她率獵人向山澗走去,行至澗邊,果然見一條水桶粗的巨蟒盤在岩石上,吐著信子。巨蟒見龍曦,眼中閃過懼色,竟緩緩退入水中——它曾是洪荒凶獸,認得龍曦身上的龍族氣息。
山澗岩石上,果然散落著數具靈犀獸遺骨,骨骼粗壯,呈乳白色,觸感溫潤。虎牙拾起一根腿骨,以石刀敲擊,骨身僅微微震動,毫無碎裂之象。“這骨頭!”虎牙激動得聲音發顫,“能製十把骨耜!”
龍曦教獵人處理靈犀骨:“先以沸水浸泡三日,去其腥味;再以細沙打磨兩端,一端削成尖狀,用於翻地;一端鑽孔,用於裝柄。”她取過一根靈犀骨,以指甲劃出刻度:“尖長五寸,柄孔直徑一寸,這樣受力最勻,不易折斷。”
獵人當即在山澗邊搭起營地,處理靈犀骨。龍曦見他們分工有序,有的燒沸水,有的撿細沙,便留下辨靈玉的一片碎料:“此玉可辨骨中靈韻,若遇普通獸骨,便會變暗。”虎牙率眾獵人跪地叩拜:“恩人相助,我族春耕無憂矣!”
龍曦辭彆獵人時,夜色已深。古林中風聲颯颯,她望著部落方向的微光,嘴角含笑——玄鐵石可製斧刀,靈犀骨可製骨耜,先民的農耕之困,已解其半。
第四章:火山餘脈,采“赤陶土”
離開古林,辨靈玉的青光轉向萬崇山南麓的“火山餘脈”。此處地勢平緩,地麵泛著紅褐色,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硫磺味——正是洪荒火山噴發後留下的土地,藏有製陶的絕佳材料。
龍曦行至山麓,見一片空地上搭著數十個土窯,窯邊堆滿了碎裂的陶罐,幾個婦人正垂頭喪氣地收拾陶片。其中一人正是部落中善製陶的陶母,她見龍曦走來,忙上前哭訴:“姑娘,你看這陶土,燒十罐裂九罐,粟米都沒法存了!”
龍曦拾起一塊陶片,觸感粗糙,一捏便碎——此乃普通黃土,黏性不足,遇火易裂。她取出辨靈玉,青光直射不遠處的一座紅土坡:“那裡的‘赤陶土’,是火山岩漿凝結而成,黏性如膠,含石英細砂,燒出的陶罐堅如磐石,滴水不漏。”
陶母將信將疑,隨龍曦來到紅土坡。此處的土呈深紅色,用手一攥,便成緊實的泥團,鬆手後也不散開。“這土!”陶母驚喜地叫出聲,“比我們平時用的黃土好多了!”
龍曦教陶母辨認赤陶土的成色:“色如丹砂,捏之成團,拋之不散,便是好土。采回後需過篩,去除石塊草根,再加水揉勻,醒泥三日,這樣製出的陶罐才不易裂。”她隨手取過一塊赤陶土,揉成陶罐形狀:“罐壁要勻,厚約半寸,罐底要圓,這樣燒製時受熱均勻。”
陶母當即召來婦人,取工具采挖赤陶土。龍曦見她們采土時用的是普通木鏟,效率極低,便指向坡邊的一塊玄鐵石碎料:“可將此石磨成鏟形,采土更快。”陶母依言,讓隨行的男子打磨鐵鏟,自己則帶著婦人篩選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