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集華夏部落邦國:大部落成邦國設官職定刑罰早期國家形態現_源道龍宇洪荒劫紀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源道龍宇洪荒劫紀 > 第238集華夏部落邦國:大部落成邦國設官職定刑罰早期國家形態現

第238集華夏部落邦國:大部落成邦國設官職定刑罰早期國家形態現(2 / 2)

當官職與刑罰構建起邦國的“骨架”時,禮製則在悄然編織著邦國的“血脈”。在華夏先民的觀念中,祭祀是與天地溝通、祈求部落安寧的重要方式,而邦國建立後,軒轅與宗伯青陽便著手將“部落祭祀”升級為“邦國禮製”,以增強族人的歸屬感與凝聚力。

每年春分,陶唐穀地的祭天壇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天禮”。這一日,邦君軒轅身著龍曦用彩絲織成的“祭天服”,服上繡著日月星辰與山川河流的圖案;宗伯青陽手持玄空贈予的“祭天玉璧”,立於祭天壇中央。儀式開始後,先是由百名樂師吹奏骨笛、敲擊石磬,隨後軒轅親手將五穀粟、麥、稻、豆、麻)與犧牲牛羊)置於祭台上,口中念誦祭文:“天地護佑,華夏興邦;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願邦國安寧,文脈永續。”

祭天禮不僅是與天地溝通的儀式,更是邦國權力的象征。以往各部落祭祀,都是各自為政,如今統一的祭天禮,讓族人意識到“華夏”是一個整體,而邦君則是連接天地與族人的紐帶。參加祭祀的族人,無論來自哪個方國,都會在儀式中感受到一種共同的身份認同——他們不再隻是“有熊部落人”“東夷部落人”,更是“華夏邦國人”。

除了祭天禮,邦國還確立了“祭祖禮”與“慶典禮”。祭祖禮定於每年冬至,族人會聚集在城池的“祖廟”,祭拜華夏先民的共同始祖——玄空在《地球華夏文明初記》中記載的“燧人氏”“伏羲氏”,軒轅會親自講述始祖教族人鑽木取火、結網捕魚的故事,讓族人銘記先祖的功績;慶典禮則在秋收後舉行,慶祝糧食豐收,此時邦國會打開倉庫,向族人分發糧食與布匹,同時舉辦射箭、製陶比賽,獲勝者會得到邦君贈予的玉飾,以激勵族人奮進。

禮製的影響不僅限於祭祀與慶典,更滲透到邦國的日常治理中。在官員議事時,需遵循“邦君居中,官員分坐兩側”的位次;在部落首領朝見邦君時,需行“跪拜禮”,以示對邦國權力的尊重;在族人婚嫁時,需向邦國的“禮官”報備,由禮官主持簡單的儀式,確認婚姻的合法性。這些禮製雖簡單,卻在潛移默化中規範著族人的行為,讓“尊卑有序”“內外有彆”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一日,青陽在整理祖廟時,發現有一名年輕族人因好奇,觸碰了祭台上的玉璧。按照以往的部落習俗,這會被視為“褻瀆神靈”,可能會被部落長老懲罰。但青陽並未斥責,而是耐心向其解釋:“這玉璧是祭天所用,象征著天地的威嚴,不可隨意觸碰。並非神靈會發怒,而是我們需對天地心懷敬畏,對邦國禮製心懷尊重。”年輕族人聽完,當即跪拜道歉,並表示日後定會遵守禮製。青陽將此事告知軒轅,軒轅感慨道:“禮製的真諦,不在於懲罰,而在於教化。讓族人知敬畏、明禮儀,邦國才能長久。”

此時,玄空正立於起源殿的藏經閣,翻閱著皋陶送來的《華夏邦國禮製記錄》。當看到“祭天禮”“祭祖禮”的記載時,他不禁想起洪荒時期巫妖兩族的祭祀儀式——那時的祭祀多與權力爭奪相關,而華夏邦國的禮製,卻充滿了對民生的期盼與對文脈的珍視。他提筆在記錄旁批注:“禮者,合民心、聚民力也。華夏以禮輔政,此乃文明之幸。”批注寫完,玄空將記錄放入專門存放華夏文明史料的玉盒,玉盒上“華夏文脈·禮製初成”的刻字在鴻蒙靈光中愈發清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貢賦奠基:從“自願獻納”到“製度征收”的經濟支撐

邦國的運轉,終究要以物質為根基。隨著城池修建、官職俸祿、祭祀典禮等事務日益繁雜,僅靠邦君部落的存糧已難以支撐。軒轅站在城池的糧倉前,看著倉內日漸減少的糧食,想起龍宇曾提及的“洪荒部落聯盟貢納製”,又翻閱了玄空送來的《洪荒物資集聚考》,終於下定決心建立一套規範的貢賦製度——這是邦國從“部落聯合體”走向“權力實體”的關鍵一步。

“貢賦非掠奪,乃邦國存續之基。”在首次貢賦製度商議會上,軒轅向各部首領闡明要義,“以往部落聯盟時,遇祭祀或戰事,大家自願獻糧,多寡不一;如今邦國需養官吏、修城池、備兵器,必須有定規。”他參照《禹貢》傳說中“任土作貢”的理念,結合各部落的地理條件與物產特點,定下“因地製宜、按產繳納”的原則。

皋陶當即請命製定細則,他帶著戶籍府的弟子,逐一核查各地方國的土地肥力、作物種類與手工業產出,最終形成《華夏邦國貢賦令》。令中明確:農耕部落每年繳納收獲的十分之一作為“田貢”,粟、麥、稻等糧食需晾曬乾淨後存入邦國糧倉;畜牧部落按牲畜數量繳納十分之一的牛羊,幼崽可緩繳;製陶、製骨等手工業部落,每季度繳納成品的五分之一,優質彩陶、骨器優先納入邦國禮器庫。貢賦繳納時間定為每年秋收後十月,逾期未繳者,由司徒派吏員催繳,屢催不繳者按《初律》罰沒財產。

為確保貢賦征收公正,軒轅設“司賦”一職,由精通計算的羲和部落首領擔任,負責核查貢賦數量、管理糧倉,並每季度向邦君呈報收支賬目。司賦之下設“倉吏”“田吏”等基層吏員,倉吏負責糧倉保管,需每日記錄糧食出入;田吏負責巡查農田,核實各部落的實際產量,避免瞞報。陶唐穀地的邦國糧倉在原有基礎上擴建三倍,采用玄空傳授的“防潮法”——地麵鋪一層燒過的草木灰,牆壁抹上混合了石灰的黏土,確保糧食儲存不易黴變。據司賦年終統計,首年征收的田貢達五千石,牛羊三百餘頭,彩陶、骨器兩百餘件,不僅滿足了官員俸祿與祭祀需求,還剩餘兩千石糧食作為備荒儲備,這是華夏曆史上首次形成係統的物資集聚製度。

貢賦製度的建立,不僅為邦國提供了穩定的經濟支撐,更強化了邦君的權力。以往各部落“自給自足,互不統屬”,如今通過貢賦的征收與分配,邦君能夠直接調配跨區域的物資。次年春季,西部方國遭遇旱災,農田顆粒無收,軒轅當即下令從邦國糧倉調撥一千石糧食賑災,同時派司空伯益帶領工匠前往修建灌溉渠道。當倉吏趕著載滿糧食的牛車抵達西部方國時,部落族人紛紛跪拜致謝,首領握著司賦吏員的手說:“以往旱災隻能等死,如今有邦國撐腰,我們再也不怕了!”此事讓各部落深刻體會到邦國的凝聚力,繳納貢賦從“義務”逐漸變為“自覺”。

龍宇在起源殿透過鴻蒙盤看到這一幕,指尖輕點,將司賦呈報的《貢賦收支冊》影像傳至玄空處。“洪荒時期的貢納多為祭祀所需,如今華夏的貢賦已轉向公共事務,此乃進步。”龍宇對前來論道的玄冥說。玄冥凝視著影像中整齊的糧倉與忙碌的倉吏,頷首道:“物資聚則權力穩,權力穩則文明興,華夏的路走對了。”

六、城防與軍備:從“部落自保”到“邦國戍邊”的武力構建

隨著邦國疆域擴大與人口增多,邊境安全與內部穩定日益重要。此前部落聯盟時期,各部落各自擁有武裝,武器多為石斧、木矛,遇外敵時臨時集結,戰鬥力薄弱。軒轅在與司馬祝融商議後,決定建立邦國專屬的軍備體係,設“常備兵”與“預備兵”,以“城防為核心,戍邊為重點”守護邦國安全。

常備兵由各部落挑選的青壯年組成,共一千人,集中駐紮在城池西側的“兵營”。他們無需從事農耕,由邦國糧倉供應糧食,每日進行軍事訓練:清晨練習射箭、揮戈,午後演練陣法,晚間學習《初律》中的軍規。武器方麵,龍曦將“青銅冶煉圖譜”贈予邦國後,軒轅設“工師”一職,負責組織工匠冶煉青銅,製造兵器。陶唐穀地的銅礦雖儲量有限,但在工師的帶領下,工匠們采用“炭火煉銅法”,成功鑄造出青銅劍、青銅戈等武器——與石質武器相比,青銅兵器鋒利堅韌,大幅提升了戰鬥力。此外,工師還改良了防禦裝備,用獸皮與青銅片製成“皮甲”,能有效抵禦石斧、木矛的攻擊。

預備兵則由各部落的成年男子組成,平時從事農耕,每年秋收後集中訓練一個月,武器自備,遇戰事時需隨時應征入伍。司馬祝融根據玄空送來的《洪荒陣法殘篇》,結合華夏部落的作戰特點,創造出“鋒矢陣”與“圓陣”:鋒矢陣由常備兵在前衝鋒,預備兵在後跟進,適合進攻;圓陣則將老弱婦孺護在中央,士兵在外圍防禦,適合防守。為提升協同作戰能力,祝融還創造了“金鼓指揮法”——擊鼓前進,鳴金收兵,不同的鼓點代表不同的陣法變換,確保戰場上號令統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城防建設同步推進。陶唐穀地的城池在原有夯土牆基礎上,增高至三丈,牆頂加寬至兩丈,可容納士兵列隊巡邏。城牆每隔五十步設一座“望樓”,望樓上的士兵配備“望遠鏡”——那是龍曦用水晶打磨而成的簡易器具,能看清三裡外的動靜。城牆外的壕溝加深至一丈五,引入黃河水後,水麵寬達兩丈,壕溝內側鋪設尖木樁,防止敵人涉水攀爬。城門采用實木打造,外包青銅板,門後設有“頂門石”,夜間關閉後,十餘人也難以推開。司空伯益還在城池四角修建了“弩台”,安置大型弩箭,可一次性射穿三名敵人,成為城防的“利器”。

軍備體係建成後,很快迎來了實戰考驗。邦國建立的第五年,北方蚩尤部落殘餘勢力聯合草原部落,共三千餘人南下入侵,企圖搶奪糧食與城池。望樓的士兵發現敵軍後,立即敲響警鐘,司馬祝融迅速集結常備兵一千人、預備兵兩千人,布下鋒矢陣迎敵。戰場上,青銅劍劈開敵人的石斧,弩台的箭矢穿透草原部落的皮甲,祝融親自擂鼓指揮陣法變換,士兵們聽令而行,進退有序。經過一日激戰,敵軍潰敗而逃,邦國軍隊斬殺三百餘人,俘虜五十餘人,繳獲牛羊兩百餘頭。這是華夏邦國首次大規模對外作戰的勝利,彰顯了常備軍備體係的威力。

戰後,軒轅在城池舉行慶功宴,將繳獲的牛羊分賞給士兵,對作戰英勇者贈予玉飾。祝融捧著敵人的石斧,對眾人說:“以往部落作戰靠勇猛,如今邦國作戰靠陣法與利器。隻要我們軍備不鬆,華夏就能安穩!”帝俊在星域透過星鏡看到這場戰役,對身旁的太一笑道:“龍宇護持的華夏,已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守護家園了。”太一撫過身旁的東皇鐘,頷首道:“這才是文明存續的根本。”

七、文明凝聚:從“部落認同”到“華夏共屬”的精神熔鑄

當官職、刑罰、禮製、貢賦、軍備共同構成邦國的實體框架時,一種超越部落界限的“華夏認同”正在悄然形成。這種認同並非源於血緣的羈絆,而是基於對共同疆域、共同禮製、共同律法的歸屬感,成為華夏文明延續的精神內核。

語言文字的統一是認同形成的基礎。此前各部落使用的刻畫符號各異,交流多有不便。司徒皋陶在玄空傳授的象形符號基礎上,整理出五十個常用符號,包括“人”“田”“糧”“城”“君”等,刻在玉版上名為《華夏初文》,派弟子前往各地方國傳授。這些符號簡潔易懂,很快在邦國範圍內普及。有熊部落的商人與東夷部落的工匠交易時,隻需在獸皮上刻下“一陶換三石粟”的符號,雙方便能明白其意;司賦吏員核查貢賦時,用統一符號記錄數量,避免了以往的計數混亂。皋陶還創造了“計數法”,用“一”“二”“三”等符號表示數量,用“十”“百”“千”表示進位,極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共同的曆史記憶進一步強化了認同。宗伯青陽在祖廟中設立“功德牆”,將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結網捕魚、神農氏教民耕種的傳說刻在牆上,每月組織族人參觀。青陽親自講解:“這些先祖雖來自不同部落,但都是華夏的開創者,我們都是他們的後代。”軒轅則在祭祀儀式上,將各部落的英雄事跡納入祭文,無論是有虞部落的治水英雄,還是東夷部落的製陶能手,都成為祭祀中被歌頌的對象。這種“多元一體”的曆史敘事,讓各部落族人意識到,他們共享著同一段文明起源,肩負著同一份文脈傳承的責任。

文化習俗的融合加速了認同的形成。邦國規定,各地方國需共同遵守“祭天”“祭祖”等核心禮製,同時尊重部落的獨特習俗。龍曦在遊走各部落時,將不同部落的製陶技藝、織布方法彙總整理,交給鴻蒙宗弟子傳授給各地族人:有熊部落的“輪製法”讓彩陶更規整,東夷部落的“彩繪法”讓圖案更精美,這些技藝融合後,華夏的製陶水平大幅提升;北方部落的“羊毛紡線”與南方部落的“麻紡技術”結合,織出的布匹更厚實耐用。在慶典禮上,各部落的族人穿著融合了不同風格的服飾,品嘗著彼此部落的食物,跳著共同的舞蹈,部落間的隔閡逐漸消融。

一日,西部方國的孩童與東部方國的孩童在城池外玩耍,因爭奪玩具發生爭執。一名孩童喊道:“你是東部人,我是西部人,我們不跟你玩!”恰好路過的皋陶聽到後,蹲下身對孩子們說:“你們看這城池上的‘華夏’二字,我們都是華夏人,就像一家人一樣。一家人要互相謙讓,對嗎?”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很快又一起玩耍起來。皋陶看著孩子們的身影,對身旁的弟子說:“當孩童都知‘華夏’二字,文脈便真正紮根了。”

此時的起源殿,龍宇召集玄冥、帝俊、太一、玄空舉行論道會,鴻蒙盤上正顯現著華夏邦國的景象:城池巍峨,糧倉充實,族人勞作有序,孩童嬉戲歡笑。“華夏已從部落聯盟邁入早期邦國,三界六道中,人族文明終有了穩固的根基。”龍宇的聲音帶著欣慰。玄空捧著剛編好的《華夏邦國初史》,補充道:“官職定權,刑罰定序,禮製凝心,貢賦固本,軍備護航,五者兼備,方得邦國興。”玄冥凝視著鴻蒙盤中的華夏大地,指尖靈氣微動:“這顆星球,終將成為文脈傳承的璀璨明珠。”

陶唐穀地的夕陽下,軒轅站在祭天壇上,望著廣袤的華夏大地。夯土城牆在餘暉中泛著溫暖的光,遠處的農田裡,族人正在耕種;城池中,工匠們叮叮當當地鑄造青銅器,吏員們在戶籍府整理玉版。他腰間的青銅短刃反射著落日的餘暉,刃身的山川紋路仿佛與大地融為一體。軒轅知道,邦國的建立隻是開始,華夏文明的傳承之路還很長,但隻要這“官職、刑罰、禮製、貢賦、軍備”的根基不塌,這“華夏認同”的精神不滅,文脈便會如黃河之水,綿延不絕,直至永恒。

喜歡源道龍宇洪荒劫紀請大家收藏:()源道龍宇洪荒劫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勸你不要搶我藥劑 到底誰在末世點女仆?我上門服務 崇禎元年,開局逆轉亡國局 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 長生:老夫一慣儒雅隨和 暗塵明月樓 南北戰爭:我與龍娘同居的日子 圍棋少年,我在大明舉重若輕 抗戰!我攜軍需商城和平全世界! 緬北:強迫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