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集 華夏文明起始碑_源道龍宇洪荒劫紀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源道龍宇洪荒劫紀 > 第257集 華夏文明起始碑

第257集 華夏文明起始碑(1 / 1)

玄空立於起源殿藏經閣深處,指尖凝著一縷淡金色的道力,正緩緩落在一方通體瑩白的玉石之上。這玉石采自洪荒碎後地球昆侖山脈深處的“息壤玉髓”,經龍宇以鴻蒙盤溫養三月,剔除了所有雜質,此刻在閣內靈燈的映照下,流轉著如月光般溫潤的光澤,卻又在玉身內部隱現著點點星光,似藏著整片華夏大地的脈絡。

藏經閣內靜得能聽見靈燭燃燒時細微的劈啪聲,空氣中彌漫著陳年典籍的墨香與靈草的清冽氣息。閣外傳來隱約的風聲,那是龍曦正護送華夏先民的一支部落前往黃河中下遊的沃土,風裡裹著泥土的濕潤與先民們勞作時的低語——玄空側耳聽了片刻,唇角泛起一絲淺淡的笑意,隨即收回心神,目光重新落回玉碑之上。他知道,這方玉碑將承載的,不僅是文字,更是洪荒劫後,人族在地球延續文脈的第一縷印記。

道力觸碰到玉碑的瞬間,瑩白的玉身泛起一圈淡淡的漣漪,玄空深吸一口氣,指尖開始緩緩移動。他沒有先刻文字,而是以道力勾勒出華夏大地的輪廓——從昆侖山脈的巍峨主峰起筆,一道線條蜿蜒而下,化作黃河的九曲連環,再向東延伸,是長江的浩蕩奔流;北方刻出燕山的起伏,南方繪就南嶺的蒼翠,東方則留出一片遼闊的平原,那裡正有先民們剛剛搭建的茅草屋,嫋嫋炊煙以極淡的靈紋形式凝在玉上,似能隨風飄動。

“地脈為基,文脈方興。”玄空輕聲自語,聲音在閣內回蕩。他曾隨龍宇踏遍地球華夏的每一寸土地,見過先民們在山洞裡繪製狩獵的壁畫,見過他們用骨針將獸皮縫製成衣,見過他們圍在篝火旁,聽部落老者講述祖輩與凶獸搏鬥的故事。那些細碎的瞬間,此刻都化作了道力的一部分,融入玉碑的脈絡之中——玉身北側,他刻下一株剛抽芽的粟米,穗子飽滿,那是先民們在黃河岸邊種下的第一片莊稼;南側,刻著一隻陶罐,罐身上有先民們用赤鐵礦粉畫出的簡單紋路,似太陽,又似飛鳥;東側,是一把石斧,斧刃上還留著砍過樹木的痕跡,那是先民們開辟耕地時用的工具。

待大地輪廓與風物刻畢,玄空才緩緩抬起手,道力化作一支無形的筆,在玉碑正麵的中央,開始刻下文字。他用的是華夏先民剛剛創造出的象形文字,卻又以道力賦予了文字靈性——每一個字落在玉上,都似活了過來:“華”字刻成時,玉身泛起一陣溫暖的紅光,似先民們祭祀時燃起的火焰;“夏”字成形時,玉碑周圍的靈草突然抽出新芽,似應和著人族的生機。

“洪荒既碎,地球乃立。”第一行文字落下,玄空的聲音帶著幾分莊重,“昆侖為脊,江河為脈,人族遷此,始拓荒蠻。”他想起三百年前,龍宇以鴻蒙盤定地球方位,平心為華夏亡魂開辟專屬輪回通道,玄冥則在華夏大地核心埋下“華夏護印”——那些為護持人族所做的努力,都該被記錄在冊。於是他接著刻道:“道尊龍宇,定界安壤;平心後土,護魂歸鄉;玄冥道侶,鑄印守疆。”

刻到此處,玄空的指尖頓了頓,目光望向藏經閣角落堆放的竹簡。那些竹簡上,記錄著他這些年收集的華夏先民事跡:有部落首領“炎”帶領族人嘗百草,找到可食用的穀物;有“黃”教人製作弓箭,抵禦凶獸;有先民“嫘”發現蠶吐絲,試著織成輕薄的織物;還有孩童們在河邊用石子計數,慢慢摸索出簡單的算術。這些細碎的故事,是華夏文明最初的微光,他不能遺漏。

於是玉碑上又添新文:“炎嘗百草,辨五穀之性;黃製弓矢,禦百獸之狂。嫘察蠶桑,始有絲帛之溫;童戲河濱,初明計數之方。穴居而處,漸築茅舍;生食而活,乃識火烹。”每刻一個字,玄空都似在重現當時的場景——刻“火烹”二字時,玉碑上竟隱約浮現出先民們圍在火堆旁,烤著獵物的畫麵,肉香似透過靈紋彌漫開來;刻“茅舍”時,玉身東側的茅草屋靈紋變得清晰,甚至能看見屋內先民們將穀物晾曬在竹席上。

藏經閣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龍曦護送部落歸來,腳步輕盈地走進閣內,卻沒有打擾玄空,隻是站在不遠處,安靜地看著玉碑上的文字一點點增多。她看見玄空刻到“先民製曆”時,道力化作點點星光,在玉碑上方凝成一個簡易的曆法圖譜——那是太一所傳的觀星法,先民們據此分辨春夏秋冬,確定耕種與收獲的時節。“觀星定曆,辨四時之序;擇地而耕,獲五穀之倉。”這兩行文字落下時,玉碑上的粟米靈紋突然變得飽滿,似要結出果實。

玄空並未停下,他知道,文明的傳承不僅在於衣食住行,更在於精神的延續。他想起先民們在遇到天災時,會聚集在部落的祭台上,對著天空跪拜,祈求風調雨順;想起他們在親人離世後,會將逝者的屍骨埋在屋旁,時常祭拜,訴說思念;想起部落老者會將祖輩的故事一代代口述下去,讓後人記得自己的根源。這些信仰與記憶,是華夏文脈的靈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祭天祀祖,敬天地之德;傳述祖事,承血脈之思。”玄空刻下這兩行,道力注入的瞬間,玉碑西側突然浮現出一個小小的祭台靈紋,台上放著先民們用來祭祀的陶罐與穀物,台下站著跪拜的先民,神情虔誠。龍曦看到這裡,輕聲感歎:“原來這些看似平常的事,都是文明的根啊。”

玄空聞言,回頭看了龍曦一眼,點頭道:“文明非一蹴而就,皆由點滴積累而成。從穴居到築屋,從生食到火烹,從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每一步,都是人族對生存的探索,對未來的期許。”他說完,重新轉向玉碑,繼續刻道:“結繩記事,漸創文字;畫地為圖,初明方位。此乃華夏文明之始,亦是人界文脈之基。”

刻到“文字”二字時,玄空特意將字形刻得格外清晰——那是先民們根據事物的形狀創造出的符號:“日”字如一輪圓形的太陽,“月”字似彎彎的月牙,“山”字像三座連綿的山峰,“水”字則如流動的江河。這些簡單的文字,卻承載著人族記錄與表達的渴望,是文明得以傳承的關鍵。玄空以道力將這些文字與藏經閣內的典籍相連,未來若有後人前來觀碑,隻需以指尖觸碰文字,便能看到先民們創造文字時的場景。

玉碑的下方,還留有一片空白。玄空沉吟片刻,決定在這裡刻下華夏文明的“起始之期”。他以鴻蒙宗的曆法為準,結合太一所定的星辰軌跡,計算出先民們在黃河岸邊種下第一片粟米、搭建第一座茅草屋的時間,刻道:“洪荒封神劫終後三百載,歲在壬寅,人族於黃河之濱,始立華夏之基。”時間刻下的瞬間,玉碑上的星光突然變得明亮,似與天上的星辰遙相呼應——那是太一在星域校準的星辰軌跡,為華夏文明標記下了最初的時間坐標。

最後,玄空在玉碑的頂端,刻下“華夏文明起始碑”七個大字。這七個字采用了先民們剛剛摸索出的“方折”筆法,既莊重又不失靈動,字的周圍,他以道力刻了一圈雲紋,雲紋中藏著十二種靈草——那是玄冥特意尋來的華夏本土靈草,象征著一年十二個月,寓意華夏文明如草木般生生不息。

刻完最後一筆,玄空收回道力,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此時,玉碑通體泛起柔和的金光,那些刻下的文字與靈紋相互呼應,似在訴說著華夏先民的故事。龍曦走上前,指尖輕輕觸碰玉碑上的“夏”字,瞬間便看到了先民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男子,正彎腰將粟米種子播撒在土裡,身旁的孩童提著陶罐,小心翼翼地澆水;不遠處,幾位女子正將收獲的穀物晾曬在石板上,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

“好神奇的碑。”龍曦驚歎道,“後人見此碑,便能知曉華夏文明是如何開始的了。”

玄空點頭,目光落在玉碑上,語氣帶著幾分欣慰:“洪荒劫後,人族曆經磨難,卻從未放棄。這方碑,既是對過往的記錄,也是對未來的期許。願華夏文脈,如黃河長江般綿延不絕,如昆侖山脈般屹立不倒。”他抬手一揮,道力化作一道光,將玉碑托起,緩緩落在藏經閣最顯眼的位置——此處正對著起源殿的方向,透過閣窗,能看到遠處華夏大地的輪廓,似玉碑與這片土地,永遠相互守望。

此時,藏經閣外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是帝俊與太一前來探望。帝俊看到玉碑上的星域靈紋,眼中閃過一絲笑意:“玄空道友竟將星域軌跡也刻入碑中,這般一來,華夏文明便與星域相連,再無隔斷了。”太一則盯著玉碑上的曆法圖譜,頷首道:“此曆依星辰而定,可保華夏先民耕種有時,收獲有節,實乃善舉。”

玄空微微一笑,道:“華夏文明的延續,需三界共護。此碑不僅是記錄,亦是見證——見證人族的堅韌,見證三界的守護。待日後華夏文明漸興,後人再來此碑前,便知自己的根源,知曉這片土地曾承載過怎樣的初心。”

帝俊與太一聞言,皆點頭稱是。四人站在玉碑前,望著那瑩白玉身上流轉的光芒,聽著閣外華夏先民們隱約的笑語,心中都泛起一陣安寧。藏經閣的靈燭跳動著,將四人的身影映在玉碑上,與那些先民勞作的靈紋重疊在一起,似在無聲地訴說:洪荒已遠,文脈新生;華夏之始,在此為記。

這方華夏文明起始碑,便如此立在起源殿藏經閣中,曆經歲月流轉,見證著華夏先民從結繩記事到筆墨丹青,從茅舍穴居到宮室城池,從部落聯盟到邦國林立。而碑上的文字與靈紋,始終溫潤如初,似在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明,等待著後人前來,觸摸這最初的印記,聆聽這跨越千年的故事。

喜歡源道龍宇洪荒劫紀請大家收藏:()源道龍宇洪荒劫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日十二城 泰坦星遊記 全球冰封:我的彆墅成了安樂窩 地球之重啟 逆命之瞳 星際穿越遭遇遠古食人族 閉關三萬年,仙帝被摸金 星際:什麼是破爛,這些都是寶貝 深淵入侵?我箭獵天下 熱血傳奇之天龍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