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外,渭水之濱的晨光正透過薄霧漫開,將朱雀大街的青石板染成暖金色。貞觀十三年秋,這座剛剛曆經貞觀之治淬煉的帝都,正沉浸在一種前所未有的祥和與沸騰之中——三日前,玄奘法師攜弟子自西天靈山歸來,十萬八千裡取經路終成正果,十八部真經置於弘福寺藏經閣,香火氣與墨香交織,彌漫在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辰時三刻,朱雀大街儘頭忽然響起一陣清越的鐘鳴,不同於長安城內寺廟的晨鐘,那鐘聲雄渾浩蕩,帶著九天之上的清靈之氣,穿透雲層,落向千家萬戶。正在街道上焚香祈福的百姓紛紛抬頭,隻見東方天際泛起一層淡淡的金輝,金輝之中,兩道七彩祥雲緩緩鋪展,如同天河傾瀉而下的錦緞,朝著弘福寺的方向飄來。
“快看!那是什麼?”有人指著祥雲驚呼,手中的香燭險些落地。
“是仙人!是天庭派來的仙使!”人群中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瞬間引發一片嘩然。百姓們紛紛跪倒在地,叩拜祈福,原本喧鬨的朱雀大街,此刻隻剩下此起彼伏的禱念聲與祥雲飄動的輕響。
弘福寺內,玄奘正與幾位高僧整理剛譯出的部分經文。他身著嶄新的錦襴袈裟,麵色溫潤,曆經西行磨難的臉龐上,多了幾分看透世事的通透。忽然,殿外傳來弟子的急報:“師父!天際有祥雲降臨,疑似天庭仙使駕臨!”
玄奘放下手中的毛筆,目光微動。他早已知曉,此次佛法東傳並非凡俗之事,而是三界共襄的盛舉。當初在靈山麵見如來時,便曾聽聞天庭昊天上帝會遣人前來道賀。當下整了整袈裟,率寺內眾僧迎出山門。
隻見兩道祥雲已落在弘福寺前的廣場上,祥雲散去,露出兩位仙者的身影。左側一位仙使身著赤金鑲玉的朝服,腰懸虎頭玉帶,麵容威嚴,目光如電,正是天庭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座下的左使雷霆子;右側仙使則身著素白錦袍,手持玉如意,麵容溫和,氣質清雅,乃是瑤池金母座下的右使雲瑤仙子。
二人甫一落地,便有一股無形的仙威擴散開來,廣場上的百姓跪拜得更虔誠了,連寺內的鬆柏都似在微微頷首。雷霆子上前一步,目光掃過玄奘與眾僧,朗聲道:“大唐玄奘法師及弘福寺眾僧聽旨——”
聲音如同洪鐘大呂,清晰地傳遍整個廣場。玄奘率眾人躬身行禮:“玄奘恭迎仙使,謹聽天庭聖諭。”
“昊天上帝、瑤池金母有旨:聞西天佛法東傳,大唐得授真經,三界秩序更趨清明,蒼生蒙福。特遣本使攜天庭賀禮,前來道賀。”雷霆子說罷,從袖中取出一卷明黃聖旨,展開之時,金光四射,上麵的字跡如龍似鳳,隱隱有天音流轉。
雲瑤仙子則上前一步,手中玉如意輕輕一點,一道柔和的白光閃過,廣場中央忽然出現三張案幾,案幾上依次擺放著三件賀禮。第一件是一尊三足青銅鼎,鼎身刻滿雲紋與符文,隱隱有瑞氣升騰,正是天庭珍藏的“鎮經鼎”,此鼎能護佑真經不被邪祟侵擾,永世流傳;第二件是一瓶“凝神露”,玉瓶剔透,瓶中液體流轉如月華,能清心凝神,助誦經者領悟佛法真諦;第三件則是一幅“三界祥和圖”,畫卷展開,隻見上麵繪有天地人三界景象,山川秀美,生靈安泰,據說懸掛此圖,可使一方土地風調雨順,無災無難。
“此三物,乃天庭心意,還望玄奘法師笑納。”雲瑤仙子聲音溫婉,如春風拂麵。
玄奘再次躬身致謝:“玄奘代東土眾生,謝昊天上帝、瑤池金母厚贈。佛法東傳,旨在渡化世人,護佑蒼生,今日得天庭相助,更感責任重大。玄奘定當率弟子潛心譯經,使真經廣布,不負三界所望。”
雷霆子點頭道:“法師心懷蒼生,功德無量。昊天上帝有言,佛法東傳非一人一寺之功,而是三界同心之舉。日後東土佛法傳承,若有需天庭相助之處,可遣人至南天門通稟,天庭必當鼎力支持。”
正在此時,人群中忽然傳來一陣騷動,隻見一輛華麗的馬車緩緩駛來,車駕前後簇擁著禁軍,正是太宗李世民親自駕臨。原來太宗在宮中聽聞天庭仙使降臨弘福寺,當即放下朝政,趕來相見。
太宗下車後,見兩位仙使氣度不凡,連忙上前拱手行禮:“大唐皇帝李世民,恭迎天庭仙使。多謝天庭對佛法東傳的鼎力支持,朕代大唐百姓,謝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的厚愛。”
雷霆子與雲瑤仙子見狀,也微微頷首還禮。他們雖身居天庭,但也知曉人間帝王的分量,更何況李世民乃是人主之中少有的明君,此次佛法東傳能如此順利,也離不開他的鼎力推動。“陛下乃有道明君,大唐國泰民安,方才有佛法東傳的沃土。昊天上帝亦讚陛下功德,特賜‘太平符’一道,護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雲瑤仙子說罷,又取出一道金光閃閃的符紙,遞予太宗。
太宗接過太平符,隻覺手中溫熱,一股祥和之氣順著手臂蔓延全身,當即大喜,再次叩謝:“朕多謝昊天上帝恩典,定當勵精圖治,不負三界厚望,使大唐百姓共享太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廣場上的百姓見帝王與高僧共同迎接仙使,更是激動不已,歡呼聲此起彼伏。雷霆子與雲瑤仙子相視一眼,皆知此次道賀的目的已然達成。雷霆子開口道:“法師,陛下,天庭賀禮已送達,聖諭已傳,我二人還需前往靈山,向如來佛祖道賀,便不多留了。”
玄奘與太宗連忙挽留:“仙使遠道而來,何不稍作歇息,容我等略儘地主之誼?”
“不必了。”雲瑤仙子笑道,“三界諸事繁雜,我二人還需儘快返程複命。待日後佛法在東土紮根,三界再慶不遲。”說罷,二人向玄奘與太宗拱手作彆,轉身踏上祥雲。
雷霆子臨行前,目光望向弘福寺藏經閣的方向,朗聲道:“願真經廣布,蒼生向善,三界永安!”話音落,兩道祥雲緩緩升起,朝著西方靈山的方向飄去,最終消失在天際。
仙使離去後,太宗與玄奘一同返回弘福寺。太宗看著案幾上的天庭賀禮,感慨道:“法師,此次佛法東傳,既有靈山佛祖加持,又有天庭仙使道賀,可見此乃天命所歸。朕決定,撥款擴建弘福寺,再召集天下賢才,協助法師譯經,務必讓真經傳遍大唐,乃至天下。”
玄奘躬身致謝:“多謝陛下隆恩。貧僧定當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消息很快傳遍長安,乃至整個大唐。百姓們紛紛前往弘福寺焚香祈福,各地高僧也陸續趕赴長安,協助玄奘譯經。那尊鎮經鼎被安置在藏經閣中央,日夜散發著瑞氣,護佑著真經不受侵擾;凝神露則被分給參與譯經的高僧,助他們更快地領悟經文奧義;三界祥和圖則懸掛在弘福寺的大雄寶殿內,凡是前來參拜的百姓,都能感受到一股祥和之氣,心中的戾氣與煩惱漸漸消散。
而此時的靈山,大雷音寺內,如來佛祖正與諸佛菩薩端坐蓮台。忽然,殿外祥雲繚繞,雷霆子與雲瑤仙子駕臨。眾佛紛紛睜眼,如來佛祖頷首笑道:“二位仙使遠道而來,有失遠迎。”
雷霆子與雲瑤仙子向如來行禮:“我二人奉昊天上帝、瑤池金母之命,特來向佛祖道賀佛法東傳成功。”說罷,取出另一套天庭賀禮——一尊“萬佛朝宗鼎”與一幅“靈山勝境圖”,“此乃天庭心意,願靈山佛法昌隆,三界同沐佛光。”
如來佛祖示意迦葉接過賀禮,笑道:“多謝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厚愛。佛法東傳,非靈山一己之功,實乃三界同心協力之果。日後還需與天庭多多相助,共護三界安寧。”
“佛祖所言極是。”雲瑤仙子道,“昊天上帝有言,三界本是一體,佛法渡化世人,天庭護佑三界,相輔相成。日後若有需天庭相助之事,佛祖可遣人至天庭通稟。”
如來點頭道:“定當如此。”隨後命人設宴款待二位仙使,席間,諸佛與仙使暢談三界大勢,言語間皆是對未來的期許。
宴席過後,雷霆子與雲瑤仙子辭彆如來,返回天庭複命。而靈山之上,佛光更盛,諸佛菩薩皆在為佛法東傳的成功而喜悅。如來佛祖立於蓮台之上,目光望向東方大唐的方向,心中暗道:“玄奘已歸,真經已至,接下來,便是佛法在東土生根發芽之時。三界祥和,指日可待。”
遠在虛無之海的起源殿內,龍宇正憑欄而立,鴻蒙盤在他身前緩緩旋轉,大唐弘福寺與靈山大雷音寺的景象清晰地映照在盤中。玄冥站在他身側,看著盤中百姓跪拜仙使的場景,輕聲道:“天庭此舉,倒是識大體。佛法東傳,有他們相助,能少許多波折。”
龍宇嘴角微揚:“昊天雖為人帝,卻也知曉三界平衡的重要性。佛法東傳不僅是佛門之事,更是穩定三界的關鍵。他遣人道賀,既是示好,也是為了鞏固三界秩序。”
“那接下來,東土佛法便能順利傳承了?”玄冥問道。
“大體無礙。”龍宇目光深邃,“不過,真經傳承之路,哪能一帆風順?日後還會有一些小的波折,但有鎮經鼎護持,有玄奘法師的堅持,有天庭與靈山的暗中相助,終究能化險為夷。”說罷,他抬手一揮,鴻蒙盤中的景象漸漸淡去,“我們隻需靜觀其變,護佑三界不生大亂便可。”
玄冥點頭,目光望向起源殿外的虛無之海,隻見海麵上波光粼粼,隱隱有龍氣升騰。她知道,有龍宇在,三界便不會有傾覆之危。而佛法東傳,不過是三界漫長歲月中的一段插曲,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傳承,在這片天地間上演。
長安城內,弘福寺的鐘聲再次響起,悠遠而綿長。玄奘法師已率弟子們開始了譯經工作,筆尖在紙上劃過,留下一行行蘊含著佛法真諦的文字。陽光透過寺廟的窗欞,灑在經卷上,如同灑下了無儘的希望。百姓們在寺外焚香祈福,孩童們在街道上誦讀著剛學到的經文片段,一幅盛世佛音的畫卷,正在東土大地上緩緩展開。
天庭的道賀,不僅是對佛法東傳的認可,更是對三界和平的期許。從此,佛法在東土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交融共生,護佑著大唐的繁榮昌盛,也護佑著三界的長治久安。而這一切,都將被玄空記錄在《西遊量劫全紀》中,成為起源殿藏經閣裡,一段不朽的傳奇。
喜歡源道龍宇洪荒劫紀請大家收藏:()源道龍宇洪荒劫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