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貞觀十三年春。
朱雀大街上的晨光尚未完全驅散夜霧,朱雀門內已響起整齊的馬蹄聲。禁軍甲士列陣肅立,銀甲在微光中泛著冷冽光澤,將通往太極宮的禦道護得嚴嚴實實。百姓們自發聚在街道兩側,踮足翹首,臉上帶著敬畏與好奇——昨日宮中傳出消息,今日太宗皇帝將親赴弘福寺,頒下關乎天下的旨意。
弘福寺坐落於長安城南,是武德年間為高祖祈福所建,殿宇恢宏,香火雖盛,卻遠不及玄都觀、樓觀台等道門聖地那般煊赫。此時寺前廣場上,僧眾們身著整齊的緇衣,手持念珠,肅立以待。為首的正是弘福寺住持玄奘法師,他剛從五行山迎回孫悟空不久,雖眉宇間尚帶西行籌備的風塵,卻難掩法相莊嚴。僧袍袖口的褶皺裡,還藏著玄空暗贈的那枚護魂符,符身溫潤,隱隱透著起源殿獨有的鴻蒙清氣。
辰時三刻,太宗皇帝的鑾駕緩緩駛入廣場。明黃色的車輿由六匹駿馬拉曳,車簷上垂掛的珍珠串隨著車行輕輕晃動,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李世民身著赭黃龍袍,腰束玉帶,麵容剛毅,眼神深邃,剛一現身便引得百姓跪拜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玄奘率僧眾上前,雙手合十行禮:“貧僧玄奘,率弘福寺眾僧,恭迎陛下聖駕。”
李世民抬手示意平身,聲音洪亮如鐘:“法師免禮。朕今日前來,非為祈福,乃是為天下蒼生計,頒下興佛之旨。”
話音落下,廣場上一片寂靜,連風吹過殿角風鈴的聲音都清晰可聞。百姓們麵麵相覷,道門在大唐本就有著特殊地位,李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之後,武德年間便尊道抑佛,如今太宗突然要興佛,怎能不讓人震驚?
李世民環視眾人,目光掃過跪拜的百姓,掃過肅立的僧眾,最終落在玄奘身上:“昔日涇河龍案,朕夢中受鬼魂驚擾,夜不能寐。幸得法師點化,方知世間需佛法渡化亡魂,需真經教化民心。自魏晉以來,佛法東傳,雖有譯經之舉,卻多有殘缺,歧義叢生,百姓難窺佛法真諦。今法師願赴西天求取真經,朕心甚慰,特頒旨:”
身旁的內侍總管高力士上前一步,展開明黃色的聖旨,以尖細卻清晰的嗓音宣讀:
“一、天下各州府,擇風水寶地,修建寺廟,凡建寺者,免征徭役三年,賜良田百畝,以供僧眾衣食。長安城內,擴建弘福寺,另擇朱雀大街東側建大慈恩寺,專司譯經之事,撥國庫銀十萬兩,以作建寺之資。”
“二、詔告天下,征召精通梵文、漢文之士,入弘福寺譯經館,輔佐玄奘法師譯經。凡應召者,賜九品官階,食朝廷俸祿,譯經有功者,破格提拔。”
“三、允許僧眾自由傳教,各州府不得阻撓。百姓出家為僧尼者,免征賦稅,寺廟財產,受朝廷保護,不得私自侵占。”
“四、敕封玄奘法師為‘三藏法師’,總領天下譯經之事,節製各州府寺廟,享一品俸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
聖旨宣讀完畢,高力士將其遞到玄奘手中。玄奘雙手接過,躬身謝恩:“貧僧謝陛下隆恩,定不負聖望,求取真經,譯傳東土,渡化萬民。”
李世民扶起玄奘,語氣懇切:“法師乃有道高僧,朕信你能成此大業。佛法講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與朕治國之道相合。朕願以佛法輔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天下長治久安。”
此時,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位老道,身著青色道袍,須發皆白,正是樓觀台的觀主李道宗。他對著李世民躬身行禮:“陛下,李唐皇室尊老子為聖祖,道門乃國教,今陛下驟然興佛,恐動搖國本,還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聞言,神色不變:“道長此言差矣。朕尊道,亦興佛,並非厚此薄彼。道法自然,佛法慈悲,皆是教化民心之法。天下百姓,或信道,或信佛,皆可自由選擇,何必強分高下?朕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門戶之爭。”
李道宗還想再言,卻見玄奘上前一步,對著他雙手合十:“道長,佛法與世無爭,貧僧譯經傳教,隻為渡化眾生,絕不會與道門相爭。日後道門與佛門,當相互扶持,共護大唐江山,教化天下百姓。”
玄奘話音剛落,天空中突然飄來一朵祥雲,祥雲之上,隱約可見一道纖細的身影,正是龍曦。她化為人形,身著素雅的白裙,手中握著那柄融合了混沌魔龍殘魂的三尖二刃槍,槍身隱有龍氣流轉。龍曦對著太極宮方向遙遙一禮,隨即散去祥雲——她奉龍宇之命,前來暗中護持興佛之事,見太宗態度堅決,玄奘應對得體,便放心退回了起源殿方向。
李道宗見此異象,心知佛法興東土乃是天意,不敢再勸阻,隻得躬身退下。
百姓們見太宗態度堅決,又有祥雲異象,紛紛歡呼起來:“陛下聖明!”
儀式結束後,太宗與玄奘一同步入弘福寺大殿。殿內香煙繚繞,供奉著三世佛,佛像莊嚴肅穆。李世民焚香祭拜後,對玄奘道:“法師西行之路艱險,朕已命人打造了通關文牒,加蓋玉璽,沿途各州府須全力相助。另外,朕派尉遲敬德率五百禁軍護送法師至邊境,以防不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玄奘躬身謝恩:“多謝陛下關懷,貧僧定當早日取回真經,不負陛下所托。”
李世民點點頭,又道:“譯經之事關乎重大,朕已傳旨,召天下英才入譯經館。近日有幾位高僧前來長安,皆是精通梵文之人,法師可與他們商議譯經之事。”
正說著,內侍來報,稱天竺高僧波頗蜜多羅、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等人已在殿外求見。玄奘大喜,連忙請他們入殿。
波頗蜜多羅身著天竺僧袍,膚色黝黑,眼神明亮,見到玄奘便雙手合十:“久聞玄奘法師大名,今日得見,實乃幸事。貧僧願助法師譯經,將佛法真諦傳於東土。”
僧肇也上前見禮:“弟子僧肇,願追隨法師左右,共襄譯經大業。”
玄奘大喜過望,與幾位高僧一一見禮,眾人在殿內商議起譯經之事。李世民見他們意氣相投,心中欣慰,又囑咐了幾句,便起駕返回宮中。
太宗頒下興佛之旨的消息,如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了長安,又傳遍了天下各州府。
長安城內,百姓們奔走相告,許多信佛之人更是喜極而泣。朱雀大街東側,大慈恩寺的選址之地很快便圍滿了工匠,十萬兩國庫銀及時到位,工匠們日夜趕工,不到半年便打下了地基。弘福寺的擴建工程也如火如荼,殿宇不斷增高,香火日益旺盛。
各州府接到聖旨後,不敢怠慢。洛陽城內,官府擇定了城外邙山腳下的一塊風水寶地,開始修建白馬寺分寺;揚州城,富商們紛紛捐款捐物,助力建寺,希望能沾沾佛法福氣;成都府,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參與建寺工程,不求報酬,隻為能早日聽聞佛法。
短短一年時間,天下各州府便建起了百餘座寺廟,每座寺廟都香火鼎盛,僧眾雲集。許多百姓為了逃避賦稅徭役,紛紛出家為僧尼,一時間寺廟人滿為患,朝廷不得不出台規定,限製出家人數,隻有通過考核、確有慧根之人才能出家。
譯經館的籌備工作也進展順利。天下英才聞風而動,有精通梵文的學者,有擅長書法的文人,有深諳佛法的高僧,紛紛前往長安應征。譯經館很快便聚集了百餘位英才,他們在玄奘的帶領下,整理佛經,研究梵文,為譯經做好了準備。
龍曦也時常化為人形,前往弘福寺譯經館。她雖不懂梵文,卻有著聖人巔峰的修為,對“道”的理解遠超常人。有時學者們對佛經中的某些字句爭論不休,龍曦隻需隨口點撥一句,便能讓他們茅塞頓開。學者們都以為她是某位隱世高僧的弟子,對她敬重有加。
玄空也受龍宇之命,化名“空玄先生”,加入了譯經館。他身為時空神魔殘魂所化,見識廣博,又跟隨龍宇記錄了無數典籍,對佛法與道法的關聯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暗中協助玄奘,整理譯經體例,校正經文謬誤,使得譯經工作事半功倍。玄空還將起源殿中的一些譯經方法傳入譯經館,大大提高了譯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