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時,張振華感到一種奇特的清晰——仿佛昨晚的夢境尚未完全消散,而白天的現實已經悄然滲透進來。這種界限的模糊不再是困惑,而成為一種新的覺知狀態。
晨夢交織
在晨霧彌漫的街道上,那位環衛工人今天沒有掃地,而是靜靜地站在路邊,望著霧氣出神。
「有時候,」老人看到他們時說,「我分不清自己是在做夢還是醒著。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的感受。」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張振華。在諧律寰宇,他們曾經追求絕對的清醒,但現在他明白了:真正的覺醒不是脫離夢境,而是知道自己在夢中。
早餐攤上,老師傅正在教徒弟如何——讓麵團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自然發酵。
「醒麵如覺醒,」老師傅說,「不能急,不能強迫,要給它時間和空間。」
張振華品嘗著充分醒發後製作的麵條,口感確實更加柔韌有彈性。覺醒的過程也是如此——需要耐心,需要順應自然節奏。
清醒的做夢者
上午的地鐵裡,張振華嘗試了一種新的練習: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將周圍的一切視為夢境。
奇妙的是,當他把通勤的乘客看作夢中的角色,把地鐵的轟鳴當作夢中的音效時,一種深刻的平靜從心中升起。他仍然是那個乘坐地鐵的人,但多了一個維度——知道自己在中體驗這一切。
「看那個看手機的人,」蘇芮輕聲說,「他在夢中進入另一個夢。」
確實,現代人常常在現實中通過數字設備進入各種次級夢境。但這不一定是逃避,也可以是有意識的探索。
一個女孩在閱讀一本關於夢的解析的書。她告訴張振華:「我記錄夢境已經三年了,發現夢和現實在不斷對話。」
造夢的工匠
他們再次來到建築工地,但今天有了新的理解。工人們不再隻是建造物理空間,而是在創造集體夢境的物質載體。
「這棟辦公樓將來會有上千人在裡麵工作,」項目經理說,「我們在為他們造夢——關於事業、關於生活、關於未來的夢。」
在設計事務所,設計師正在使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客戶預體驗尚未建成的空間。
「這就像在造夢,」設計師說,「但是有意識的、精心設計的夢。」
張振華戴上vr設備,進入數字模擬的空間。雖然是虛擬的,但感受卻很真實。這讓他想起在諧律寰宇的經曆——不同的現實層次,都是存在的表達。
夢的學校
下午,他們參觀了一所注重創新教育的學校。在夢境工作坊中,孩子們在學習記錄和解析自己的夢。
「夢是心靈的秘密語言,」老師對孩子們說,「學會這種語言,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一個男孩分享了他的夢:「我夢見自己在天上飛,下麵是發光的城市。醒來後,我畫下了這個夢。」
他的畫作充滿了想象力和色彩,比很多成人藝術家的作品更加自由奔放。
「孩子們還保持著與夢境的直接連接,」蘇芮說,「而成人往往丟失了這種能力。」
在另一個教室,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清醒夢練習——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做夢,從而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夢境。
「這不僅是夢中的遊戲,」老師說,「更是培養現實生活中的覺知能力。」
文化造夢師
傍晚,他們參加了一個電影首映式。導演在放映前說:「電影是集體的清醒夢。我們邀請觀眾進入我們創造的夢境,但他們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看電影。」
張振華在觀影過程中嘗試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看電影,知道這是人造的夢境,但同時允許自己被故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