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筆清河入夢來送的催更符2)
大三下學期的課程表果然稀疏了不少。
許多課程進入了結課階段,主要以論文和項目考核為主。
課堂上,教授們也開始更多地提及實習、未來規劃等現實話題。
校園裡彌漫著一種介於輕鬆與迷茫之間的特殊氛圍。
對於斯語而言,這突如其來的空閒時間,正好給了他一個喘息和向外探索的機會。
他一直如同精密儀器般高速運轉的大腦,也需要接觸些書本和樂譜之外的東西,汲取新的養分。
此前嵩山之行的意外效果還曆曆在目。
那首《歸嵩山作》以及他登頂的報道,確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帶動了嵩山旅遊的熱度。
直到現在,他的郵箱裡偶爾還能收到一些地方文旅局發來的、措辭懇切的邀請函,希望他能去當地的名山大川“走一走,看一看”,言語間充滿了對流量的渴望。
斯語看著這些邀請,隻是淡淡一笑。
爬山?
還是等他真正做足了準備再去吧。
上次嵩山之後,他對“爬山”這項運動的體力消耗有了更清醒的認知。
那絕不僅僅是詩意和靈感,更是實打實的汗水與疲憊。
這次,他想去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一個能安靜感受技藝與時光流淌的地方。
他的目光落在了收集來的資料上——“瓷都”景德。
這是大秦聯邦著名的瓷器起源地之一,曆史上曾長期作為皇家禦窯廠所在地,彙聚了南北技藝之精華,被認為代表著大秦陶瓷技藝與藝術的最高峰。
資料上對其曆史底蘊、工藝複雜度不吝讚美之詞。
然而,一個略顯矛盾的現象引起了斯語的注意。
根據市場數據和普遍輿論來看,瓷器在當代大秦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似乎並不高。
許多年輕人覺得瓷器“昂貴”、“嬌氣易碎”、“清洗麻煩”,遠不如玻璃、不鏽鋼甚至密胺餐具來得實用。
反倒是海外市場,尤其是一些歐美和東亞國家,對大秦的古董瓷器、高端藝術瓷追捧備至,視若珍寶。
“牆內開花牆外香”?
斯語微微蹙眉。
他仔細分析了手頭的資料,排除了工藝水平的問題。
景德鎮的技藝傳承有序,大師輩出,工藝本身並無明顯短板。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斯語思考著。
或許是審美教育的缺失,讓大眾未能充分領略瓷器超越實用器皿之外的藝術價值。
或許是營銷推廣的方式未能與當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有效接軌。
又或許,是整個社會對自身傳統工藝的價值認知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他覺得,如果不是技藝本身的問題,那一定是大多數人,包括大秦的許多人,還沒有真正發現瓷器那獨特而深邃的美。
這種美,存在於釉色與器型的微妙變化裡,存在於泥土經過烈火燒灼後綻放出的永恒光彩中。
他決定親自去一趟。
去這瓷器的聖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觸摸,去感受那傳承千年的窯火溫度。
沒有通知任何人,也沒有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