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清晰地產生了“或許消失掉會更好”的念頭。
這種念頭讓他害怕,卻又帶著一絲詭異的誘惑。
【李秀娥,48歲,家庭主婦】
李秀娥的抑鬱是長期的。
丈夫常年在外,感情淡漠;孩子上大學後,家裡空蕩蕩的;她為家庭付出了一切,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仿佛隻是一個負責打掃、做飯的機器。
無儘的瑣事和內心的空虛吞噬著她。
她在刷短視頻時,被背景音樂《海底》吸引,找到了原曲。
秦雪那空靈又悲傷的聲音,讓她想起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和夢想。
“海浪打濕白裙……”她年輕時也有一條白裙子。
“試圖推你回去……”誰又能把她推回過去呢?
“人間毫無留戀……”她的生活,不就是這樣日複一日,看不到任何新鮮和色彩嗎?
她沒有像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隻是默默地流著淚,手裡的抹布一遍遍擦拭著早已乾淨的灶台。
這首歌沒有緩解她的孤獨,反而讓她更加確認了自己生活的無意義和絕望。
那種沉入海底的無力感,與她日複一日的麻木生活完美契合,讓她連掙紮的力氣都徹底失去了。
這些真實的、個體的痛苦,在網絡的海洋中或許隻是微小的水滴。
但當類似的案例開始累積,當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匿名或在心理谘詢熱線中,提及《海底》讓他們情緒崩潰、甚至產生更消極的念頭時,一股強烈的反對聲浪開始湧現。
一些心理學者、社會工作者以及部分情緒激動的網友,開始公開抨擊《海底》和它的創作者。
【某知名心理學科普大v發文:】
“《海底》是一首藝術上非常成功的作品,但它極度危險!它精準地描繪了抑鬱狀態下的內心世界,卻沒有提供任何出口或希望之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處於抑鬱狀態、尤其是重度抑鬱的個體來說,這無異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創作者在享受藝術帶來的讚譽時,是否考慮過其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作品,真的應該被如此廣泛地傳播嗎?”
【一位失去過親人的網友在相關新聞下評論:】
“我理解藝術創作的自由,但我無法原諒!我的妹妹就是因為抑鬱症離開的,她生前就常說感覺自己在往下沉……
如果她聽到這首歌,我不敢想象!這是在害命!斯語問徵),你寫出這樣的歌,晚上能睡得著嗎?!”
【一些憤怒的網友發起了抵製話題:】
抵製致鬱歌曲海底
斯語出來道歉
藝術不能成為傷害的借口
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
從最初的“極致藝術”、“情感共鳴”,到現在的“危險作品”、“缺乏社會責任感”。
要求下架《海底》、要求斯語出麵回應的聲音越來越大。
甚至有人開始翻舊賬,將《百年孤獨》的沉重、《神雕俠侶》的虐戀都拿出來,指責斯語的創作基調越來越陰暗,對青少年和心理脆弱群體造成了不良影響。
言究堂文化集團和斯語,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這一次的爭議,遠比文學理念之爭更加尖銳,直接關乎道德、責任與生命的重量。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