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浪潮席卷網絡,在帶來另類“情感釋放”的同時,其沉重的內容也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了一些人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痛苦。
對於本就身處抑鬱深淵的人而言,這首歌非但不是宣泄,反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悅,25歲,設計師】
李悅患上抑鬱症已經兩年了。
起因是長期的項目壓力、甲方的無理要求以及職場pua,讓她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和自我價值感。
她開始失眠、食欲不振,對曾經熱愛的繪畫也提不起筆,感覺自己像個被掏空的殼子,隻是在機械地重複著呼吸。
深夜,她習慣性地刷著手機,試圖用網絡信息填充內心的空洞。
首頁推送了《海底》,標題是“治愈神曲騙你的)”。
帶著一絲自嘲和“還能壞到哪裡去”的破罐破摔心態,她戴上了耳機。
前奏響起的瞬間,那冰冷的孤獨感就攫住了她。
“散落的月光,穿過了雲——躲著人群,鋪成大海的鱗——”
歌詞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剝開了她努力維持的平靜外表。她不正是那個“躲著人群”的人嗎?
“海浪打濕白裙,試圖推你回去——海浪清洗血跡,妄想溫暖你——”
她多麼希望有人能把她推回“岸邊”,給她真正的溫暖,而不是那些蒼白無力的“加油”和“想開點”。
可現實是,連她自己都想放棄自己了。
當聽到“靈魂沒入靜寂,無人將你吵醒——”時,那種無人能懂、被放逐在冰冷宇宙深處的極致孤獨感,讓她瞬間崩潰。
她蜷縮在椅子上,眼淚洶湧而出,不是釋放,而是更深的絕望。
這首歌沒有給她任何希望,它隻是把她一直在逃避的感受,用最淒美也最殘酷的方式唱了出來,仿佛在說:“看,你的痛苦就是這樣,無處可逃。”
那一夜,她徹夜未眠,《海底》在耳機裡單曲循環,將她拖入了更深的黑暗。
第二天,她無法起床,請假的消息都無力發送。
【李哲,17歲,高三學生】
李哲的抑鬱源於家庭和學業的雙重壓力。
父母對他期望極高,每一次考試排名都像緊箍咒。
在學校,他性格內向,沒什麼朋友,感覺自己是班級裡透明的存在。
他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也融不進同學的圈子,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同學群裡有人分享了《海底》,開玩笑說“考前減壓必備”。
他鬼使神差地點開了。
“來不及,來不及,你曾笑著哭泣——”
“來不及,來不及,你顫抖的手臂——”
“來不及,來不及,無人將你打撈起——”
“來不及,來不及,你明明討厭窒息——”
“來不及……”這三個字像重錘一樣砸在他心上。
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來不及了,來不及提高成績,來不及讓父母滿意,來不及擁有快樂的青春……一切都太遲了。
而“無人將你打撈起”,更像是對他未來人生的預言——一片灰暗,沒有變化,沒有希望。
他關掉音樂,把自己蒙在被子裡,無聲地流淚。
他感覺那海水已經淹到了喉嚨,無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