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首先是在各大校園論壇、學生社群中炸開的。
【臥槽?!真的假的?!《將進酒》要進高中課本?!】
【《春江花月夜》……那麼長!還要背?!殺了我吧!】
【還有《靜夜思》?小學就要開始背斯語了?我們的童年結束了!】
【官方認證,斯語詩仙,恐怖如斯!】
【以前覺得李杜蘇辛此世界對應的古代大詩人)是噩夢,現在好了,噩夢照進現實,還t是加強版!】
【我宣布,從今天起,我對斯語的感情是又愛又恨!愛他的才華,恨他給我增加的作業!】
“又愛又恨”,這四個字精準地概括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心態。
愛,是發自內心的。
畢竟斯語的這些詩篇,即便是拋開“詩仙”光環,其本身的文學魅力和情感衝擊力也是無可挑剔的。
誰不曾為“床前明月光”的鄉愁所動容?
誰不曾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所激勵?
誰又不曾沉醉於“春江潮水連海平”的壯麗畫卷?
斯語以其橫空出世的才華,確實征服了無數年輕的心,甚至讓很多原本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學生,也開始覺得“詩詞好像有點酷”。
但恨,也是實實在在的!對於學生們來說,再美的詩篇,一旦和“背誦並默寫全文”、“分析思想感情與藝術特色”、“考試重點”聯係起來,其美感似乎就瞬間打了折扣,變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
尤其是《將進酒》和《春江花月夜》這種篇幅較長、意象繁複、用典精深的作品,更是被高中生們視為“終極boss”級彆的存在。
網絡上,各種調侃和“哀嚎”的段子層出不窮:
【以前背詩:詩人已逝,隔著時空品味。現在背詩:作者正在隔壁大學泡妞開玩笑),而我們卻要在這裡頭懸梁錐刺股!】
【求助:《將進酒》那麼長,怎麼背?在線等,挺急的!】
【我仿佛已經看到了明年語文試卷上的情景默寫:請補全‘君不見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儘還複來。’……救命!】
【《春江花月夜》:謝邀,剛入選課本,已準備好成為新一代學生噩夢。】
【斯語學長,求求你以後少寫點吧!給學弟學妹們留條活路啊!狗頭保命)】
甚至有“熱心”網友開始製作表情包:一張斯語在機場被圍堵時略顯清冷無奈的照片,配文——
“看見了嗎?就是這個人,他不僅要占領我們的歌單、我們的書架,現在連我們的課本都不放過!”
這些調侃和“抱怨”背後,其實是一種帶著自豪和親近感的複雜情緒。
畢竟,背誦一個活在同時代、並且如此傳奇的人的作品,感覺是奇妙的。
這不再是學習遙遠的曆史,而是在參與一場正在發生的文化盛宴,儘管參與的方式有點“痛苦”。
一些膽子大的學生,甚至跑到斯語那已經長草的圍博下麵“控訴”:
“詩仙學長,您知道《春江花月夜》有多難背嗎?”
“說好的‘與爾同銷萬古愁’呢?為什麼先給我們帶來了‘背誦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