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雲這孩子,看得透,有格局!”一位戲曲評論家撰文寫道,“他並非排斥流量,而是希望將流量引向更廣闊的江河,而非止步於自家門前的一窪池塘。
這份對藝術傳承的清醒認知和責任感,尤為可貴。”
這也讓許多原本對“演員淩雲”還持觀望態度的傳統戲迷,對他多了幾分理解和認同。
他們開始期待,這個從梨園行走出去的年輕人,能否真的如他所願,憑借一個流行的影視角色,反哺滋養他出發的那片傳統土壤。
當然,網絡上也不乏一些冷嘲熱諷的聲音:
“說得挺高尚,不就是想名利雙收嗎?”
“演戲就演戲,扯什麼弘揚國粹,立人設罷了。”
“京劇衰落是時代趨勢,靠一兩個演員能改變什麼?”
但對於這些聲音,淩雲選擇了無視。他深知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在進入《神雕俠侶》劇組進行封閉訓練和拍攝後,人們發現,淩雲在圍博上分享的,除了必要的劇照和宣傳,偶爾還會出現一些“不經意”的角落:
有時是一張後台練功的照片,背景裡是其他老演員正在默戲的身影;
有時是一段關於京劇化妝、行頭或者某個經典唱段的小知識科普;
甚至在一次采訪中,當記者問及他如何理解楊過的“狂”時,他並沒有直接回答。
而是引申到了京劇某個特定行當的表演程式,如何通過誇張的形體動作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激蕩,聽得記者一愣一愣的,卻讓不少懂行的觀眾會心一笑。
他正在用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實踐著他的想法。
不強行說教,而是將戲曲文化的點滴,如同撒種子一般,嵌入到他作為“演員淩雲”的日常曝光中,等待著它們在某些觀眾心裡發芽。
與此同時,隨著淩雲飾演楊過的定妝照和部分訓練花絮的陸續放出,其俊美中帶著落拓不羈的古裝扮相和顯然下過苦功的武打身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他與小龍女候選人的搭配想象圖,也開始在網絡上流傳,進一步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所有人都能感覺到,淩雲正在用他的專業和專注,將外界的關注點,從最初的“戲曲演員跨界”的爭議,逐漸拉回到了“演員淩雲”本身的能力和對角色的塑造上。
而他內心深處那份關於戲曲傳承的執念,也如同靜水深流,在不經意間,浸潤著一些有心人的心田。
或許,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樣,當《神雕俠侶》播出,無數觀眾為楊過的命運唏噓感歎時,也會有人因為飾演者“淩雲”這個名字,而對孕育了他的那片名為“京劇”的古老園林,投去一抹好奇與探究的目光。
而這,正是他願意踏入這片紛擾的娛樂圈,去扮演一個虛構的武俠人物的、最真實也最沉重的初衷。
他的“劍”,不僅在戲中,更在戲外,指向的是那條漫長而艱難的傳統文化傳承與革新之路。
盛夏的餘威尚未完全散去,但空氣中已然隱約帶上了一絲屬於初秋的、清爽的涼意。
就在這季節交替的時節,大秦聯邦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文化盛宴之一——國家電視台中秋晚會的籌備工作,悄然進入了緊鑼密鼓的衝刺階段。
而作為本次晚會最受矚目的特邀創作顧問和主題曲創作者,斯語雖然依舊保持著深居簡出的狀態,但他的雲頂苑書房,已然成為了晚會核心創意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這一日,國家電視台晚會總導演鄭國鋒,親自率領著音樂總監、舞蹈總監、視覺設計等核心團隊成員,登門拜訪,與斯語進行第二次,也是更為深入的前期創意碰頭會。
書房內,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正展示著晚會的初步舞台設計效果圖。
今年的主舞台設計摒棄了以往一味追求宏大輝煌的風格,轉而采用了更具東方美學意境的“移步換景”理念,借鑒了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
將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明月竹影等元素通過可移動、組合的機械舞台和全息投影技術融為一體,力求營造出一個虛實相生、可供觀眾沉浸式體驗的“月下園林”。
“斯語先生,這是我們根據您之前提出的‘詩意棲居’概念,深化後的舞台方案。”
鄭導指著效果圖,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和期待。
麵對這位年僅弱冠卻已是文壇巨擘、樂壇奇才的年輕人,即便是他這樣經驗豐富的大導演,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斯語的目光緩緩掃過屏幕上的設計,微微頷首,“意境對了。細節上,比如這座假山的材質光影,還可以更接近太湖石的‘瘦、透、漏、皺’,水的波紋在投影上要更柔和,符合‘靜影沉璧’的想象。”
他的話語平淡,卻直指要害。
旁邊的視覺設計總監連忙記錄下來,心中暗驚於斯語對傳統美學細節的精準把握。
“關於晚會流程和節目編排,”鄭導切換了ppt,“我們初步設想是以‘月’為引,分為‘望月·思鄉’、‘賞月·團圓’、‘頌月·家國’三個篇章。
您的主題曲《但願人長久》,我們計劃放在第二篇章‘賞月·團圓’的高潮部分,由秦雪進行演唱。”
斯語沉吟片刻,開口道:“《但願人長久》的意境,更偏向於個體情感的升華與豁達,放在團圓篇章,可以。
不過,在它之前,或許可以加入一個鋪墊。”
他操作電腦,調出了一份簡單的文檔,“這是我構思的,一個將我此前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進行京劇化改編的片段,由淩雲用老生唱腔演繹前半闋,從‘明月幾時有’到‘何似在人間’,著重表現那種對宇宙人生的詰問與孤高。
然後燈光切換,音樂轉承,秦雪接上《但願人長久》,從‘轉朱閣,低綺戶’開始,將情緒拉回到人間溫情與美好祝願。”
這個提議讓在場眾人眼前都是一亮!
京劇的蒼涼磅礴與流行音樂的深情婉轉形成對比與接力,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厚度,又符合現代審美,層次感瞬間就豐富了起來!
斯語先生竟然早已為此創作了如此契合的詞作!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