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音樂總監忍不住擊節讚歎,“古今對話,雅俗共賞!
斯語先生這個構思,還有您這首《明月幾時有》,簡直是為中秋量身定做,一下子就把晚會的格調拔高了!”
鄭導也是興奮地搓了搓手:“沒問題!我們立刻聯係淩雲和秦雪,進行排練!淩雲的京劇功底我們是放心的,秦雪那邊……”
“秦雪的音域和情感駕馭能力,足以勝任。”斯語肯定道。他對合作過的歌手能力了如指掌。
“除了主題曲環節,”舞蹈總監接過話頭,她是國內頂尖的古典舞專家,“我們還想圍繞‘嫦娥奔月’這個經典意象,創作一支獨舞。
但在編舞上,我們希望有所突破,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哀婉淒美,能否請斯語先生從文學角度,給予一些新的靈感?”
斯語閉上眼,指尖在扶手上輕輕敲擊,腦海中飛速掠過關於嫦娥的種種傳說與詩詞意象。
片刻後,他睜開眼,緩緩道:“嫦娥為何奔月?古籍中有‘不得已’之說,亦有對長生之向往。
我們是否可以剝離後世附加的悲情,回歸其本身?
她服下靈藥,飛向月亮,或許並非背叛,而是一種決絕的、對永恒與純淨的追尋。”
他頓了頓,繼續描繪:“編舞上,是否可以強調其‘飛升’過程的輕盈與決絕,而非僅僅是‘離去’的哀傷?
她的姿態,可以是向往,是探索,是掙脫塵世束縛後的孤高與自由。
音樂配合,前期可空靈神秘,中段展現其抉擇的堅定與飛升的飄逸,最後定格於月宮時,並非冷清,而是一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超越世俗的自在。”
他再次引用了自己“創作”的《水調歌頭》中的句子。
舞蹈總監聽得如癡如醉,這完全顛覆了她對“嫦娥”的固有認知,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她激動地記錄著,腦海中已經浮現出許多創新的舞蹈語彙。
會議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
斯語雖然話不多,但每每發言,都能精準地切中要害,或提出顛覆性的創意,或在細節上給予精妙的調整建議。
從節目銜接的節奏把控,到某個道具的紋樣選擇,再到燈光色彩的微妙過渡,他仿佛擁有一個無限細節的文化美學數據庫,信手拈來,皆成文章。
鄭導和團隊成員離開雲頂苑時,個個都是既興奮又倍感壓力。
興奮的是,有斯語掌舵,這台晚會的藝術水準和文化內涵已然有了絕對的保障;
壓力在於,斯語提出的許多想法和要求,都極具挑戰性,需要他們投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實現。
送走客人,書房重歸寧靜。
斯語走到窗邊,望著天際那一輪漸漸清晰的弦月。
中秋的氛圍,似乎已經開始醞釀。
他回到書桌前,並沒有休息,而是開始處理另一項與中秋相關,卻更為宏大的工作——
“非遺煥新計劃”的中秋特彆項目。
顧磊已經將合作方——江南蘇繡大師蘇秀娥和蜀錦織造傳承人劉錦程的最新設計圖樣發了過來。
圖樣以中秋為主題,但並未簡單地繡上玉兔、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