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雲開口,用的竟是醇厚蒼涼的老生唱腔,吟唱的正是斯語“創作”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半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那聲音,帶著一種穿越千年的孤寂與叩問,瞬間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傳統的京劇唱腔與這首意境宏大的詞作結合得天衣無縫,將蘇軾在藍星是斯語)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辨表現得淋漓儘致。
尤其是唱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時,淩雲配合了一個極富戲曲韻味的身段,衣袖翻飛,仿佛真的在月下獨自徘徊,那種遺世獨立的孤高感,透過屏幕,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觀眾。
【臥槽!淩雲這老生唱腔!絕了!】
【第一次聽京劇,《明月幾時有》是詩詞吧,竟然這麼搭!】
【這味道太正了!聽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斯語這首詞寫得真好,淩雲唱得也真好!】
就在觀眾還沉浸在那種蒼茫浩渺的意境中時,舞台燈光驟然變換,溫暖的色調取代了清冷,音樂也過渡到《但願人長久》那熟悉而優美的旋律。
一襲淡雅長裙的秦雪,從舞台另一側緩緩走出,接著淩雲最後一句的餘韻,用她清澈空靈的嗓音唱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彆時圓?”
情緒的轉換是如此自然!
從對宇宙的詰問,回歸到對人世情愫的細膩描摹。
秦雪的演唱溫柔而富有感染力,將月下思念、人生缺憾與最終的通透豁達,層層遞進地展現出來。當她唱到那句點睛之筆——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全場的氣氛達到了一個溫暖而感動的高潮!
許多觀眾,尤其是那些未能與家人團聚的遊子,眼眶瞬間濕潤。
這不僅僅是歌唱,這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跨越時空的美好祝願。
【哭了,真的哭了。想家了。】
【秦雪唱得太有感覺了,斯語的曲子寫得太戳心了!】
【從淩雲的孤高到秦雪的溫情,這個編排神了!】
【這才是我們想在中秋晚會上聽到的!有文化!有情感!】
這個由斯語一手策劃的“古今對話”環節,以其獨特的創意和深厚的情感力量,成為了晚會前半段最受好評的亮點之一。
而緊接著的“嫦娥奔月”獨舞,則再次展現了斯語對傳統意象的顛覆性解讀。
舞者並非人們印象中那個哀怨淒婉的嫦娥。
音樂起始空靈神秘,舞者的動作充滿了探尋與渴望,表現其對未知的向往。
當她“服下靈藥”的那一刻,動作變得決絕而有力,一係列的跳躍、旋轉,借助威亞技術。
完美展現了“飛升”的輕盈與飄逸之感,充滿了力量與美感,仿佛不是被迫離去,而是主動奔赴一場與永恒的約會。
最後,當舞者定格在“月宮”之中,並非傳統的掩麵哭泣,而是昂首挺立,衣袖輕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