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檢疫區的白光亮得刺眼,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與金屬的氣息。
幾個剛到地麵的鼠人被引導著,一一走進透明的體檢艙。
她們顯得極不安,耳朵伏低,尾巴環繞在身前,不敢直視周圍穿著防護服的人類。
薇拉始終陪在她們身側,用簡短的詞句安撫:“檢查……不會傷。安全。”她的聲音斷續卻堅定,讓同伴們稍稍鬆開抱緊的手臂。
體檢儀器緩緩運轉,光束掃描過她們瘦削的身體。屏幕上立刻跳出觸目驚心的數據:營養不良、骨密度下降、貧血,甚至有未愈合的舊傷。
科研人員在外側屏息記錄,醫護人員則小心調整營養補液的濃度,確保不會因為過量而讓這些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
檢查結束後,她們被帶入食堂。托盤裡擺上了熱湯、米飯和切碎的蔬果,還有一點魚肉。
食物的香氣讓幾個鼠人眼神驟然發亮,卻又遲遲不敢下手。
薇拉率先拿起勺子,示意她們跟著一起。片刻猶豫後,幾隻鼠人終於伸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碗中的湯還未喝完,眼角已泛起淚光——這種飽足的滋味,她們早已遺忘。
等到她們的呼吸漸漸平穩,臉上第一次浮現出鬆弛的神情,培訓的第一步也隨之開始。
語言學家推來寫板,用簡單的符號與圖案標示:“安全”“同伴”“食物”。
薇拉點頭示範,帶動她們模仿。幾個鼠人起初磕磕絆絆,隻能用顫音重複,但很快便能在翻譯耳機的輔助下學會最基礎的回應。
培訓的另一環節是肢體語言:點頭、搖頭、手掌朝上表示“給予”,雙手交叉表示“拒絕”。這些最簡單的動作,在短時間內便讓她們和營地的交流不再全然依靠符號。
鼠人們依舊膽怯,耳朵在陌生聲音中輕顫,尾巴時常蜷緊,但在薇拉的陪伴與登陸點工作人員們耐心的引導下,她們終於跨出了第一步。
光白的燈火下,那些曾經被鎖鏈捆縛的身影,如今正逐漸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外界。
————————————
登陸點的科研區中,鼠人們的習性正被細致地記錄。
起初,她們依舊習慣性地蜷縮在角落,耳朵緊貼頭頂,尾巴盤繞在身前,像是隨時準備躲避一切聲響。
但隨著營地裡收容的鼠人逐漸增多,情況發生了變化。
幾隻鼠人聚在一起時,緊張情緒似乎有所減輕。
她們開始低聲交流,尾巴輕輕碰觸彼此,耳朵也逐漸豎起。科研人員注意到,當其中一隻在進食時表現出不安,另一隻便會先動手,帶著她一同取食。
集體的存在讓她們對環境的恐懼減弱。
更顯著的,是首領效應的出現。薇拉在訓練和生活中無意間成了自然的中心。隻要她先邁出一步,其他鼠人便會跟隨。
例如在體能測試時,薇拉先嘗試走上跑步帶,其餘幾隻遲疑的鼠人很快鼓起勇氣上前;在食堂裡,若薇拉先拿起托盤,其他的便會模仿。
科研人員反複交叉驗證這一現象,得出的結論是:鼠人天生膽怯,但群體結構能顯著提升她們的信心與行動力。一旦形成以首領為核心的小群體,她們的反應不再隻是逃避,而會表現出某種謹慎的主動。
這意味著,若能維持並擴大自由鼠人的集體,給予她們穩定的領袖與支持,她們或許真能成為東協在地下行動中的有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