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
科倫坡港口的碼頭上,起重機晝夜不停地運轉,吊起一箱箱物資。木箱上印著鮮明的紅色標識——糧食、淨水設備、柴油、藥品,以及輕武器和彈藥。
斯裡蘭卡政府宣布全國進入戰時狀態,誌願者與士兵們並肩,將船隻裝滿,再由護航艦隊押送穿越孟加拉灣,駛向天竺南部的港口。
在喀拉拉邦與泰米爾納德邦的補給站裡,一批批物資被卸下,天竺人民軍的乾部與本地居民一同分配。粗糧和淨水桶先被送往前線,藥品與紗布則立刻分發給野戰醫院。
工人們忙著把柴油桶搬到卡車上,準備運往最需要的火堆壕溝。
斯裡蘭卡的援助雖不算奢華,卻極其及時,在屍潮逼近的日子裡,幾乎每一箱物資都意味著數十條生命的延續。
與此同時,天竺東部的孟加拉同樣緊鑼密鼓的準備迎擊行屍。
在東協顧問的指導下,他們在加爾各答周邊建立起了層層防線。
工兵們用推土機和人力在城市外圍挖出連續不斷的壕溝,填滿燃料,鐵絲網與拒馬一道道延伸。
加爾各答的工廠被征用,晝夜不停生產簡易彈藥箱和鐵皮護盾。
東協的無人機在空中盤旋,投下補給,同時偵察恒河東岸的屍群動向。
孟加拉軍與本地民兵分工明確:正規軍負責外圍火力點,民兵則在街巷間建立次級防禦。
在更北方的尼泊爾,防線同樣在恒河上遊逐漸成形。
尼泊爾軍隊沿著恒河兩岸修築碉堡和高地射擊點,借助山地的地形優勢,將河岸布滿鐵絲網與障礙。
高處的廟宇與了望塔被改造成觀測哨,晝夜都有士兵守望。
河穀間的村莊被組織疏散,部分青年自願加入防禦工事的修築。雖然裝備有限,但尼泊爾的部隊以山地作戰見長,他們用一切手段,儘可能在恒河上遊構築一道屏障。
南有斯裡蘭卡的船隊不斷輸送,東有孟加拉的城市防線逐步穩固,北有尼泊爾憑借山川建立屏障,西有堅不可摧的月亮輔助軍。
整個南亞在東協的號召與援助下,逐漸形成一張彼此支撐的防禦網。麵對不斷湧來的黑暗洪潮,這些國家終於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並肩守護同一條生命線。
————————————
在新德裡的憲兵們尋找隱匿在人群中的烏鴉時,天竺半島的南部,也爆發著驚天動地的戰鬥。
天竺人民軍正在班加羅爾南部一線阻擊屍潮。
天空灰蒙蒙的,海風夾帶著潮濕的鹹味吹過喀拉拉邦與泰米爾納德邦的海岸線。
這裡沒有新德裡那樣的國際援助與多的用不完的軍火,然而人民軍的防線,卻在屍潮麵前穩穩矗立。
他們的裝備遠不如北方“天竺聯盟”的軍閥部隊。士兵肩上扛著的,大多是早年流入的舊式步槍與東協援助的輕武器,機槍與火箭筒數量有限,許多仍依賴手工修整。
但與北方混亂的指揮與倉促的動員不同,這裡的每一支部隊都在一張緊密的網中協同作戰。
在城鎮外圍,狹窄的街巷被預先封鎖,木材與石塊壘成障礙,壕溝裡灌滿柴油,隨時可以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