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迷霧極大地削弱了主力戰艦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後,戰爭的邏輯自然而然地轉向了能夠承受更高損耗、並能以數量優勢穿透乾擾的武器平台——無人攻擊機。
幾乎是出於某種心照不宣的戰術共識,或者說是在巨大壓力下被迫做出的相同選擇,中美雙方的指揮官幾乎在同一時刻,下達了相同的命令:
“釋放第一波次無人機蜂群!飽和攻擊!”
“赤龍號”飛行甲板:
龐大的電磁彈射器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工作著。成批的“暗刃”無人攻擊機被依次彈射而出,它們並非單獨行動,而是在離艦的瞬間,通過高速數據鏈自動編組成一個個密集的“蜂群”單元。每一個蜂群都像是一個擁有集體智慧的生命體,朝著預判的敵方艦隊大致方位猛撲過去。
“禿鷲號”飛行甲板:
同樣的場景也在上演。x47s“幽靈騎士”無人攻擊機如同被驚擾的蜂巢中的黃蜂,蜂擁而出。它們采用類似的分布式算法,組成攻擊編隊,化作一片死亡的金屬烏雲,撲向中國艦隊的方向。
遭遇:
由於強烈的電子乾擾和雙方無人機都采用了低電磁特征設計,直到這兩片“蜂雲”接近到相對極近的距離時,彼此的預警係統才勉強從雜波中識彆出這令人頭皮發麻的威脅。
沒有警告,沒有規避。
第一波次的交鋒,在主力艦隊的火炮射程之外,以一種最原始、最殘酷的方式爆發了。
蜂群戰術:
雙方的無人機蜂群核心戰術並非傳統的空戰格鬥,而是飽和與交換。
目標:首要目標是耗儘對方戰艦的點防禦係統cis)彈藥和能量,為後續有人戰機或導彈的攻擊打開通道。次要目標是儘可能接近敵方主力艦,甚至直接撞擊。
算法:無人機之間通過局域數據鏈共享信息,智能分配目標,進行協同突防。它們會自主規避大型碎片,也會主動為同伴抵擋攔截火力。
武器:它們的主要武器often就是自身。攜帶高爆戰鬥部或動能穿甲體的無人機,本身就是一枚枚智能導彈。
死亡之舞:
於是,在寂靜的太空中,一場詭異而壯觀的死亡之舞上演了。
成百上千架無人機如同兩股迎頭相撞的金屬潮水,猛地撞擊在一起!
沒有飛行員,沒有呐喊,隻有冰冷的算法和絕對的執行。
自爆衝鋒:許多無人機在偵測到己方數量優勢或鎖定高價值目標如試圖靠近的敵方無人機群核心節點)後,直接啟動自毀程序,化作一團團膨脹的火球和碎片,儘可能多地摧毀周圍的敵機。
近距離絞殺:一些無人機則使用自身攜帶的小型激光器或電磁機炮,在極近的距離上互相射擊,道道致命的光束和彈鏈在密集的機群中穿梭。
同歸於儘:最常見的畫麵,便是兩架甚至多架來自不同陣營的無人機,以極高的相對速度迎頭對撞,瞬間共同化為宇宙塵埃。
戰場效應:
這片廣闊的空域瞬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不斷爆炸的金屬粉碎場!
無數次的爆炸閃光如同超新星爆發般此起彼伏,連綿不絕。高速飛散的碎片如同致命的金屬風暴,進一步汙染了戰場環境,對後續單位造成威脅。
雙方的指揮中心屏幕上,代表無人機的光點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片成片地消失。
戰術結果:
這第一波次的無人機對衝,沒有明確的勝負。
它更像是一場血腥的獻祭,或者說是一場用無數智能機器人的“生命”進行的消耗戰。
消耗:雙方都損失了數十甚至上百架昂貴的無人攻擊機。
試探:通過蜂群的交戰,雙方進一步測試了對方的電子抗乾擾能力、蜂群算法優劣和點防禦係統的反應模式。
清場:在一定程度上清理了主力艦隊之間的空域,但也留下了大片的碎片障礙區。
壓力:這殘酷而浩大的自殺式攻擊場麵,給雙方艦隊的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戰爭的非人化和殘酷性顯露無疑。
當最後一批無人機在瘋狂的互相衝撞和自爆中湮滅,那短暫而激烈的爆炸閃光漸漸平息下來,留下的,是一片布滿熾熱金屬殘骸和frozen碎片的不祥空域。
第一波次結束了。
它沒有決定戰局,但它吹響了總攻的號角。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沒有任何試探,沒有任何保留,戰爭從一開始,就進入了最慘烈的消耗階段。
電子迷霧依然濃厚,而在這片剛剛經曆了一場金屬風暴的死亡地帶後方,雙方主力戰艦的炮口,已經開始緩緩調整方位,閃爍著更為危險的光芒。真正的鋼鐵巨獸之間的碰撞,即將開始。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