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前的寂靜,並非真正的寧靜,而是被一種更狂暴、更無形的力量所充斥——電子戰e)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在動能武器咆哮和高能光束閃耀之前,信息的戰爭已經率先進入了白熱化。
“赤龍號”指揮中心:
“報告!敵方高強度寬頻譜乾擾覆蓋我c、x、ku波段!遠程火控雷達受到強烈壓製,目標鎖定困難!”
“光學傳感器受到多源激光致盲乾擾!成像出現大量雪花和偽影!”
“北鬥iii軍用數據鏈信號強度衰減60,延時增加!與‘泰山’、‘衡山’艦通訊出現斷續!”
“偵測到大量虛假目標信號!特征模擬度極高,難以瞬時分辨!”
指揮官麵色冷峻地看著主屏幕上不斷閃爍、扭曲甚至短暫黑屏的傳感器畫麵,以及戰術地圖上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無數可疑光點。他知道,美軍強大的“舒特”suter)係列電子攻擊係統和定向能乾擾平台正在全力運轉。
“禿鷲號”指揮中心:
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中國艦隊釋放了超強電磁脈衝雜波!我們的anspy10雷達陣列效能下降超過40!”
“ink26數據鏈受到未知協議乾擾,數據吞吐量急劇下降!”
“gps軍用碼和‘星鏈’v2軍用頻道受到欺騙式乾擾,部分單位導航精度下降!”
“紅外傳感器受到大麵積冷煙幕乾擾通過釋放特定氣溶膠實現),無法有效追蹤敵方引擎熱信號!”
美軍指揮官同樣看到己方的傳感器視野正在迅速惡化,屏幕上的中國艦隊影像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現重影和分裂。中國投入了包括“彩虹”係列電子戰衛星、艦載大型乾擾機以及可能從月球基地發動的定向乾擾在內的全部電子戰力量。
戰術影響:
感知降級:雙方指揮官都像是在透過濃霧觀察對手。最先進的傳感器係統效能大幅降低,無法獲得清晰、實時、準確的戰場態勢圖。對敵方艦隊的具體陣型、精確距離、甚至個彆艦船的準確身份識彆都變得困難。
火力削弱:精確製導武器嚴重依賴傳感器數據。遠程導彈的引導頭可能無法在乾擾下有效鎖定目標;激光和粒子武器需要極精確的瞄準,模糊的目標數據使其殺傷效率大打折扣。
指揮延遲:加密通訊雖然未被完全切斷,但乾擾導致數據傳輸速率下降、誤碼率增加、延時變大。這影響了艦隊內部的協同,命令的下達和執行的效率都受到影響。
欺騙盛行:雙方都釋放了大量的虛假電磁信號,模擬出並不存在的戰艦、戰機編隊或者導彈攻擊波次,試圖誘使對方浪費彈藥、暴露火力位置或做出錯誤的戰術機動。
被動模式:在主動雷達和激光測距儀受到強烈乾擾的情況下,雙方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被動傳感器——如光學望遠鏡、長波紅外探測器和電子支援測量es)係統——來捕捉對手的蹤跡,但這通常精度較低且信息量有限。
戰場形態:
廣闊的太空戰場,此刻被一層濃密的、人造的“電子迷霧”所籠罩。這迷霧並非水汽,而是由無數精心編織的乾擾電磁波、欺騙信號和抗乾擾的跳頻通訊波束交織而成的死亡帷幕。
在這片迷霧中,兩支人類最強大的艦隊變成了兩個部分失明的巨人,雖然能感受到對方龐大的存在和凜冽的殺意,卻無法看清對方的細節和準確的出手方位。
緊張感呈指數級攀升。不確定性是戰場上最令人恐懼的因素。誰先開火?向哪裡開火?看到的攻擊是真實的還是誘餌?
這片“電子迷霧”既是保護傘,也是催化劑。它迫使雙方都將交戰距離拉近,以確保火力的有效性;它也增加了誤判的風險——任何一個小小的傳感器誤讀,都可能被理解為致命的攻擊前兆,從而觸發全麵的、不計後果的報複。
開戰的命令尚未正式下達,但在這片遮蔽一切的電子迷霧中,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長,每一名官兵都緊盯著模糊的屏幕,緊握著操控杆,心臟在寂靜的轟鳴中劇烈跳動。
最終的第一擊,很可能並非源於清晰的戰術決策,而是源於這片迷霧中一次無法忍受的壓力爆發,或是一個無法驗證的恐懼信號。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