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307教室。
陳陽站在講台前,將教案輕輕攤開,目光掃過台下稀疏的學生。
這節《古代方術史專題研究》是麵向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選修課,本就小眾,加之眼下正值期中考試周,各種論文和複習壓力山大,能容納近百人的階梯教室裡,此刻隻稀稀落落地坐了不到二十名學生,顯得頗為冷清。
前排坐著幾位顯然是曆史係的研究生,攤開著厚厚的專業書籍和筆記本。中間區域零星散布著幾個本科生,有的在認真聽講,有的則眼神放空,似乎在神遊天外。而後排的角落裡,更有幾個學生昏昏欲睡。
陳陽的目光在教室最後一排停留了片刻,發現趙倚天安靜地坐在角落,麵前攤開一本筆記本。她依舊是一身剪裁合體的淡青色旗袍,隻是換成了更顯沉靜的縐緞麵料,領口彆著一枚小巧的珍珠胸針。
“今天我們不按原計劃講《夢溪筆談》,我想利用這節課的時間,和大家聊一個或許有些宏大,但與我們每個人,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都息息相關的主題,‘江湖與廟堂’。”陳陽的聲音不大,卻讓整個教室為之一靜。
說完,陳陽拿起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這五個字。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問大家一個問題。”
陳陽放下粉筆,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再次環視教室,帶著引導的意味。
“有哪位同學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江湖’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哪裡?”
前排一個戴著黑框眼鏡、書卷氣很濃的男生立刻舉起了手。
得到陳陽的示意後,男生扶了扶眼鏡,從容地回答道:“教授,應該是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裡的‘江湖’,指的是廣闊無垠、自由自在的自然境界。”
“很好,梁默同學的回答非常準確,文獻功底紮實。”陳陽點了點頭,嘴角浮現出讚許的笑意。
隨即他話鋒一轉:“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江湖’,雖然與莊子的意境有某種精神上的勾連,但更多指向的是另一個層麵的含義,是那個與‘廟堂’相對,充滿了俠義、恩怨、規矩、以及隱藏秩序的‘人間江湖’。”
說著,他在黑板上又寫下“廟堂”二字,講述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範仲淹的這句名言,道出了華夏古代知識分子對‘江湖’與‘廟堂’的辯證思考。無論身處何地,那份憂國憂民的責任感是相通的。”
教室裡的氣氛因為這個問題和熟悉的古文,漸漸變得活躍起來。
不少學生開始抬起頭,露出思索的表情。
前排一位紮馬尾辮的女學生舉手提問:“陳教授,按照您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說,‘江湖’和‘廟堂’其實並非截然對立,而更像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不同側麵?”
“正是如此。”
陳陽讚許地看了她一眼,順手取下鼻梁上的平光眼鏡,用隨身攜帶的絨布輕輕擦拭著,語氣變得更加隨和:“它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麵,看似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但實際上,它們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生態。缺少任何一麵,這枚硬幣都將失去其價值和意義。”
他重新戴上眼鏡,走到窗邊,伸手推開了那扇半掩的窗戶。
更多帶著涼意的秋風和溫暖的陽光瞬間湧入教室,吹動了講台上的教案紙頁,也讓學生們的精神為之一振。
他指著遠處在秋日晴空下隱約可見的故宮金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宮牆的輪廓,繼續講道:“‘廟堂’,通常代表著秩序、權力、法度、正統和精英文化,是社會的管理中心,製定規則,維持穩定。”
接著,他又將手指向窗外樓下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街道,說道:“而‘江湖’……則更多地象征著自由、草根、活力、變通,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法外之地’,它有自己的運行邏輯、價值標準和人際關係網絡。”
講到這裡,他停頓一下,讓這個對比在學生們腦海中沉澱,然後才說:“不過請大家注意,這二者在現實中,往往並非涇渭分明,非此即彼。就像我們此刻所在的這棟教學樓,我們身在大學這個相對獨立、自由的‘小江湖’裡,討論的卻是關乎國家治理、社會結構的‘廟堂’議題,這本身就是一種有趣的融合與互動。”
趙倚天的筆突然停在紙上,墨水暈開一小片。
她抬頭凝視陳陽的背影,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彩。
“北宋時期,江湖術士林靈素能在皇宮內院呼風喚雨,明代錦衣衛中也多有武林高手。曆史的經驗反複告訴我們,真正的治世之道,在於廟堂與江湖的良性互動。”
陳陽的聲音漸漸提高,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節奏感。
又一個學生舉手:“陳教授,按照現代社會的組織結構,您覺得我們今天還存在著傳統意義上的‘江湖’嗎?或者說,它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陳陽嘴角微揚:“當然存在。隻不過,今天的‘江湖’可能不再局限於某個具體的山頭、鏢局或幫會。它可能隱藏在某一個互聯網加密論壇的深處,或是某條不起眼小巷子裡傳承著古老技藝的武館中。”
他指了指自己放在講台上的手機,“甚至,在我們每天頻繁使用的各種社交軟件、遊戲社群、粉絲圈層裡,都有‘江湖’的影子。那些自發形成、不成文的群體規則,那些隻有圈內人才能心領神會的‘行話’‘黑話’,那些基於共同興趣或利益形成的隱形權力結構,不就是數字時代、信息時代的‘江湖規矩’和‘門派之彆’嗎?”
教室裡響起一陣會意的輕笑聲,顯然不少學生對此深有體會。
趙倚天嘴角也幾不可察地微微勾起了一個極小的弧度,似乎認同了這個比喻。
“說到這個……”陳陽突然話鋒一轉,“我想請大家看一段不太常見的史料。”
說著,他從公文包裡取出一卷泛黃的影印本,小心展開:“這是明代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的一本私人筆記殘卷的影印件,裡麵記載了永樂年間一場鮮為人知,卻頗耐人尋味的對話。”
他操作講台上的多媒體設備,投影儀將影印本上的毛筆字跡清晰地投射在幕布上。
學生們紛紛好奇地前傾身體,仔細辨認著那些略顯潦草的明代行書。
“筆記中記載,永樂十九年某日,紀綱在審問一位被指控‘妖言惑眾’的江湖術士時,曾帶著居高臨下的傲慢質問:‘爾等不過草莽匹夫,何敢妄議朝政,窺測天機?’”
陽的聲音帶著一種講述故事的韻味,將那段曆史場景娓娓道來。
“而那位被鐐銬加身的術士,卻毫無懼色,從容答道:‘廟堂之高,非一人之智可支;江湖之遠,亦非一人之力可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豈分朝野?’”
陳陽的手指輕點投影:“據後續記載,這位膽識過人的術士非但沒有被治罪,後來反而成了永樂皇帝的座上賓,甚至以其獨特的學識和見解,參與了《永樂大典》的部分編纂整理工作。”
他刻意頓了頓,留給學生們消化這段信息的時間,然後才緩緩補充道:
“有趣的是,這位術士沒有留下真實姓名,這位無名術士的真實身份,在正史中被刻意隱去了。但根據國家圖書館新發現的《永樂秘檔》記載,他曾用二十八星宿的位置推算出紫禁城的風水缺陷,並提出了修改建議,最終被部分采納。”
教室裡一片寂靜,隻有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
後排一個一直打瞌睡的男生突然坐直了身體,揉了揉眼睛:“陳教授,您的意思是,在真實的曆史中,有許許多多像他這樣的人,明明憑借自身的才能和智慧,深刻地影響甚至改變了曆史的具體進程,但卻被官方主導的曆史記載刻意地忽略、掩蓋甚至抹去了?”
陳陽點頭:“這正是曆史書寫中一個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吊詭之處。掌握著筆墨話語權的‘廟堂’,其史官筆下的青史,往往隻記錄那些符合當時主流意識形態、被‘廟堂’認可和需要的人物與事件。而廣袤‘江湖’中的眾多能人異士、奇才鬼才,他們的生平、思想、技藝、乃至足以石破天驚的創見,大多隻能存在於野史筆記、私人日記、地方誌、小說家言,甚至是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裡,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湮沒不聞。”
他踱步到窗邊,陽光在他側臉投下深邃的陰影,“但是,這些人,這些事,真實地存在過,活躍過。他們的一個念頭、一項發明、一句警世之言,甚至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都可能像蝴蝶效應一般,在某個關鍵節點,改變一個王朝的走向,影響一個時代的麵貌。”
“同學們,”陳陽的聲音突然變得低沉,“曆史從來不是,也絕不可能是由單一力量、單一視角書寫的獨角戲。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每一輪文明的躍進與升華,其背後,往往是‘廟堂’的意誌與‘江湖’的活力相互碰撞、相互滲透、最終形成合力的結果。”
他目光緩緩掃過教室裡每一張年輕而充滿朝氣的麵孔,語氣鄭重:“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匹夫’二字,既指高居廟堂之上的達官顯貴、士大夫階層,也同樣包括身處江湖之遠的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國家的命運,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