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帶著料峭寒意,穿透燕京宗教事務局大樓高層走廊的窗戶,在光潔的深灰色大理石地麵上投下長長的、斜斜的光影。
陳陽推門走進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辦公室。室內窗明幾淨,紅木辦公桌寬大氣派,靠牆立著幾排深色書櫃,裡麵整齊碼放著各類文件彙編、政策法規和專業書籍。空氣中彌漫著新家具的淡淡木香和打印紙特有的氣味。
他脫下深灰色風衣掛在門後衣架上,露出裡麵熨帖的白色襯衫。走到辦公桌前,桌麵一角已經整齊擺放著一疊待處理的文件。他坐下,目光沉靜如水,開始快速批閱。指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是房間裡唯一的聲響。文件涉及去年各地玄門活動調研總結、民間信仰場所年度普查數據彙總、幾份關於“玄門規範化管理試點方案”前期摸底座談會的紀要……他看得極快,重要的地方用紅筆圈點或寫下簡練的批注,字跡剛勁有力。
處理完手頭最緊要的幾份文件,他抬腕看了一眼那塊看似普通金屬腕表的「千機鎖」,時間指向中午十二點十分。他合上最後一份卷宗,起身,拎起掛在門後衣架上的風衣,步履沉穩地走出辦公室。
樓下,那輛掛著京a·k3071的黑色帕薩特已在等候。司機張勝恭敬地拉開車門。
“燕京大學,文博樓。”陳陽坐進後座,聲音平穩。
車子彙入長安街的車流,駛向頤和園路。
車內暖氣充足。
陳陽靠在後座,拿出手機,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動,調出助教林雨柔發來的新學期《明清政治製度史》電子教材大綱。
他目光如電,掃過屏幕上的章節標題:內閣製度演變、督撫分權與地方治理、科舉與文官銓選、法製體係《大明律》、《大清律例》)、衛所製與八旗綠營、賦役黃冊與一條鞭法、火耗歸公……
海量的信息如同奔騰的江河湧入腦海。他不需要逐字背誦,浩瀚的學識早已沉澱為思維深處的本能。那些製度設計的精妙與僵化,權力博弈的暗流,人性在規則框架下的扭曲與閃光,在他心中自動串聯、剖析、重組,形成一幅立體而鮮活的畫卷。
備課對他而言,不過是喚醒沉睡的記憶,梳理表達的脈絡。
車子駛入燕京大學古樸的西門。
文博樓那棟爬滿藤蔓的紅磚建築在冬日的蕭瑟中透出厚重的學術氣息。
108階梯教室位於一層,是文學院最大的公共課教室之一。
離上課還有二十分鐘,教室裡已是人聲鼎沸。能容納近三百人的階梯座位幾乎被填滿,過道上甚至也站了不少人。
空氣中混合著書本的油墨味、年輕身體的暖意以及一種莫名的亢奮。
“快看!來了來了!”
“真是白發!視頻裡沒騙人!”
“我的天,真人比視頻還……有氣質!”
當陳陽的身影出現在教室門口時,原本嘈雜的聲浪陡然一靜,隨即爆發出更大的嗡嗡議論聲,無數道目光瞬間聚焦在他如雪的白發和沉靜的麵容上。地下車庫視頻的影響力顯然已經蔓延到了象牙塔內。
陳陽對此恍若未聞,步履從容地走上講台,將手中的一個普通的公文包放在講桌一角,目光平靜地掃過下方黑壓壓的人群。眼神所及之處,議論聲如同被無形的力量撫平,迅速安靜下來。
“同學們好。”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教室每一個角落,“曆史,非故紙堆裡的塵埃,而是照進現實的鏡子。今日我們剖開明清兩代五百年政治肌體,窺其骨架經絡,非為獵奇,實為鑒今。”
沒有冗長的開場白,沒有點名,沒有任何寒暄。他直接切入主題,如同一位老練的舵手,毫不猶豫地將知識的航船駛入深邃的曆史海洋。
“要理解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肌理,核心在於中樞權力架構的演變。”
陳陽轉身,拿起一支白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遒勁有力的兩個大字:中樞。
粉筆劃過黑板,發出沙沙的輕響。
他回身,目光如炬:“明太祖朱元璋,這位出身布衣的帝王,對權力有著近乎本能的警惕與集權渴望。他廢中書省,罷丞相,試圖將‘皇權’鍛造成一柄毫無掣肘的利劍。”他的話語簡潔有力,勾勒出洪武年間那場驚天動地的權力地震,“然而,絕對的權力也意味著絕對的重負。皇帝一人,如何批閱堆積如山的奏章,處理紛繁複雜的國事?”
他停頓片刻,讓學生們思考這個悖論,隨即給出答案:“於是,‘秘書班子’應運而生。殿閣大學士,起初隻是顧問、票擬,品階不高,職權模糊。如同溪流中的卵石,看似不起眼,卻悄然改變著水流的方向。”
他走下講台,在過道間緩步而行,聲音隨著步伐起伏,充滿感染力:“權力具有天然的吸附與擴張性。從仁宣時期的‘三楊’輔政,到嘉靖朝嚴嵩柄國,再到萬曆初年張居正‘攝政’,大學士們利用接近皇帝、掌握票擬權的優勢,不斷侵奪六部職權,最終形成了事實上的‘內閣’,這是一個沒有宰相之名,卻行宰相之實的機構。這並非製度設計的初衷,而是權力在運行中,依據現實需要和人性的博弈,自發形成的‘潛規則’!如同山間野徑,雖非官道,卻成了行人最自然的選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回到講台,拿起粉筆,又在“中樞”下方寫下“地方”二字。
“中樞集權,必然要求對地方的控製。明清兩代,如何駕馭這廣袤疆土上的封疆大吏?”
他拋出問題,隨即剖析:“明代創製了督撫製度。總督,跨省協調軍政,重點在‘督’:監督、震懾;巡撫,坐鎮一省,側重‘撫’:安撫、治理。一督一撫,就像帝王伸向地方的雙臂,一剛一柔,相互製衡。清承明製,更將督撫權力製度化、常態化。然而,製衡的另一麵是掣肘。督撫之間,督撫與中樞之間,權力的邊界在哪裡?如何防止尾大不掉?又如何避免效率低下?”
他目光掃過下方沉思的學生:“答案在於一套精密而複雜的文官銓選與考課體係:科舉製度。”
說著,在“地方”與“中樞”之間畫上雙向箭頭,標注“科舉”。
“八股取士,僵化了思想,卻也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官員選拔的表麵公平性,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條狹窄卻真實的上升通道。”
他引用了顧炎武對八股“錮智慧、壞心術、滋遊手”的批判,也肯定了其“使天下英雄儘入彀中”的統治術價值。
“層層科考選拔出的士子,構成了龐大文官體係的基礎。吏部銓選,三年考滿,京察大計……這套製度如同巨大的篩網和磨盤,試圖將官員的升遷黜陟納入可控的軌道。然而……”
他話鋒一轉,語氣帶著曆史的冷峻,“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座師門生’的紐帶,‘同年’的情誼,‘鄉誼’的抱團,如同藤蔓般纏繞在製度的骨骼上,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清官海瑞一生坎坷,而嚴嵩、和珅之流卻能權傾朝野,製度與人性的博弈,在其中展現得淋漓儘致。”
陳陽的講述縱橫捭闔,從明初的衛所軍戶製講到清代八旗綠營的興衰,剖析軍事力量如何從“兵農合一”的基石演變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和腐敗的溫床;從《大明律》的嚴苛與《大誥》的酷烈,講到《大清律例》的完備與“律”和“例”在實際操作中的巨大彈性空間,揭示法製理想與人治現實的永恒張力;從明代的“黃冊”崩潰、“一條鞭法”的嘗試與反複,講到清代“火耗歸公”、“養廉銀”的得失,展現帝國財政在貪婪的官僚集團與沉重的國家需求間艱難平衡的困局。
他聲音不疾不徐,《明實錄》的記載,《清史稿》的評述,顧炎武的《日知錄》,黃宗羲的《明夷待訪訪錄》,乃至地方誌中的軼事,都成為他剖析製度的鮮活注腳。他的語言精準而生動,將枯燥的製度條文轉化為一幅幅動態的權力運行圖景。
講到張居正改革時的雷厲風行與身後被清算的淒涼,他語氣沉鬱;講到和珅跌倒時那抄家清單觸目驚心的財富,他語帶譏誚;講到海瑞抬棺上疏的悲壯,他目露敬意。
偌大的階梯教室鴉雀無聲,隻有陳陽清朗的聲音在回蕩,以及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
學生們被深深吸引,仿佛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了那五百多年間廟堂之上的風雲激蕩與人性百態。
然而,平靜之下,暗流早已湧動。
當陳陽結合明代“一條鞭法”推行中地方胥吏的橫征暴斂,引申到任何改革都需要強有力的基層執行力和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警惕時,坐在中排靠過道位置的一個短發女生猛地舉起了手,動作帶著明顯的挑釁意味。
陳陽停下講述,目光平靜地看向她:“這位同學,請講。”
短發女生“唰”地站起來,聲音清脆,帶著毫不掩飾的鋒芒:“陳教授!您講的曆史很精彩!但您作為高高在上的曆史教授、精英知識分子、國家宗教局的領導,您真的了解當下普通人的生活嗎?了解底層人的掙紮嗎?”
她的話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吸引了全場的目光。不少人露出驚訝或看好戲的表情。
女生語速加快,帶著激動的情緒,目光灼灼地盯著陳陽:“就像昨天網上瘋傳的那個超市視頻!那個叫張莉莉的女孩,她選擇錢德坤有錯嗎?那個外賣員孫超,除了用哭鬨和堵路這種極端方式,他還能怎樣討回他付出的感情和金錢?您當時就在現場!您一句話,就讓錢德坤立刻拋棄了張莉莉!在您這樣的上位者眼裡,張莉莉這樣試圖通過婚姻或依附改變階層的底層女性,是不是天然就該被鄙視?孫超這樣無能狂怒的底層男性,是不是活該被踩在腳下?您輕飄飄一句話就能決定他們的命運,您考慮過他們的掙紮和無奈嗎?您是不是也認為,底層人就不配擁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您講曆史頭頭是道,但您對當下社會的撕裂,對底層男女在婚戀市場中的困境和互相傷害,真的感同身受嗎?還是說,您和錢德坤一樣,本質上都是既得利益者,根本看不到,或者不屑於看到民間疾苦?甚至,您昨天的沉默和存在,本身就是對當下尖銳男女對立矛盾的一種縱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她的質問如同連珠炮,尖銳、直接,充滿了情緒化的指控,瞬間將課堂的學術氛圍撕裂,將昨日網絡的熱點事件與講台上的教授強行捆綁,更將矛頭引向了敏感的階層對立和性彆矛盾!
教室裡的空氣瞬間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陳陽身上,帶著緊張、好奇、審視,甚至幸災樂禍。
幾個前排的女生露出深有同感的表情,後排一些男生則皺起了眉頭。
陳陽臉上沒有任何慍怒或被冒犯的神情,靜靜地聽完女生的長篇質問,眼神依舊深邃平靜,仿佛在看一朵在疾風中搖曳卻注定無果的花。
他沒有立刻反駁,而是將手中的粉筆輕輕放回粉筆槽,雙手撐在講台邊緣,身體微微前傾,目光如同沉靜的湖水,包容了女生的激動,緩緩開口,聲音依舊平穩清晰:“這位同學的問題,很尖銳,也很有代表性。它觸及了幾個相互關聯又極其複雜的層麵:階層流動的困境、婚戀關係中的價值交換、性彆視角的衝突,以及,”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公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言行的象征意義被過度解讀的問題。”
他沒有回避,更沒有居高臨下的訓斥,而是將問題清晰地拆解開來。
“首先,關於我是否‘一句話決定他人命運’。”陳陽的語氣帶著一絲無奈的笑意,“這是對我個人影響力極大的誤解,也是對錢德坤先生行為動機的簡化。我與他,僅是舊識。昨日的偶遇,我並未對他處理私人情感糾紛的方式做出任何指示或評價。他選擇與張莉莉女士劃清界限,是他基於自身利害考量做出的獨立判斷。將他的決定歸因於我的‘一句話’,既高估了我的影響力,也低估了錢德坤先生作為一個成熟商人的複雜決策邏輯。這本質上,是一種對權力關係過於浪漫化的想象。”
他坦誠的分析,讓激動的女生微微一怔。
“其次,關於張莉莉女士和孫超先生。”
陳陽的語氣轉為嚴肅而悲憫,“我不認識他們,無權也無意對他們的選擇進行道德評判。但就視頻所展現的片段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充滿痛苦和挫敗的情感悲劇。張莉莉女士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孫超先生渴望情感的忠誠回報,這本是人性常情。問題在於,他們的期望值、實現路徑和溝通方式出現了巨大的錯位和斷裂。”
陳陽走下講台,再次緩步於過道之間,聲音在安靜的教室裡回蕩,引導著所有人的思考:“張莉莉女士的困境,折射出部分年輕女性在消費主義狂潮和社會壓力下,試圖通過婚戀快速提升階層的焦慮。這種焦慮有其社會根源。正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明清賦役製度,沉重的‘隱性負擔’,如高房價、教育成本、醫療壓力……壓在許多普通青年身上,讓通過個人奮鬥實現階層躍升顯得格外艱難。於是,‘婚姻改變命運’成了一條被過度美化的‘捷徑’。但這條捷徑,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對自身主體性的讓渡。張莉莉女士的選擇是否明智,時間自會給出答案。但將其簡單貼上‘拜金’標簽進行道德審判,既無助於理解其行為背後的結構性壓力,也無益於解決類似的社會問題。”
他走到那個提問的女生附近,目光溫和地看向她:“同樣,孫超先生的憤怒和絕望,是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後的劇烈反彈。他用極端方式宣泄情緒,固然不可取,但其情可憫。這提醒我們,在任何關係中,無論是情感還是經濟,建立清晰、對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有效的溝通機製是多麼重要。單方麵的巨大付出,若不能得到對方認可的價值反饋,終將積累成怨恨的火山。古代婚約講究‘聘則為妻,奔則為妾’,雖有其時代局限,但其中蘊含的‘契約精神’和‘對等付出’的理念,在當代自由戀愛中,反而被許多人忽視了。”
陳陽的剖析冷靜而深刻,超越了簡單的道德批判,直指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的痛點。
不少學生陷入沉思,微微點頭。
然而,關於性彆對立的火藥桶,才剛剛被點燃。
“陳教授!”又一個聲音響起,來自前排一個戴著黑框眼鏡、氣質知性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