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新星”號的舷梯寬闊而穩固,陳陽步履沉穩地踏上甲板。江風立刻變得強勁,裹挾著細密的水汽撲麵而來,吹動他的發絲和西裝衣角。身後,劉石屹、王淵、吳振華、張嘉等一眾核心人物緊隨而上,腳步聲在金屬甲板上顯得格外清晰。
甲板平整開闊,漆成深灰色的防滑塗層在雨水中泛著濕亮的光澤。巨大的集裝箱底座排列有序,等待著貨物的滿載。船艏高聳,破開前方浩渺的江麵。
鄒凱院士作為技術總負責,親自在前引路講解,聲音在江風中依然洪亮清晰:“各位領導,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這艘船的核心,ng燃料儲供係統。請這邊走。”
眾人沿著甲板一側的通道,走向船體中部的巨大隆起部位。那裡覆蓋著銀白色的保冷材料。
“這裡就是ng儲罐區。”鄒院士指著那巨大的銀白色結構,“我們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c型獨立液貨艙設計,由我集團與滬東中華聯合攻關,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單個儲罐容積達到3500立方米,足以支持‘長江新星’號滿載狀態下連續航行超過3000海裡,完全覆蓋長江乾線及近洋航線需求。內膽采用9鎳鋼,外壁是強化保溫層,確保163攝氏度的ng在運輸過程中蒸發率低於0.1……”
他引著眾人來到一個觀察窗口前,透過厚厚的特種玻璃,可以看到內部複雜的管道和閥組。“這是汽化撬和供氣係統。ng經過增壓、汽化,變成常溫氣態天然氣,然後輸送到主機和發電機。整個係統由智能控製單元實時監控,壓力、溫度、流量全部數字化,任何異常都會立刻報警並啟動安全聯鎖。”
陳陽凝神細看,目光掃過那些精密的儀表和閃爍著信號燈的控製器,問道:“安全性如何保障?尤其是長江航道船舶密集,碰撞風險不容忽視。”
“陳司長問到了關鍵!”鄒院士精神一振,“安全性是我們設計的重中之重!首先,儲罐本身采用雙壁結構,內外殼之間抽真空並填充珠光砂,絕熱性能極佳。其次,儲罐位置經過精心計算,位於船舶最安全區域,並有雙層船殼保護。第三,我們設置了多重安全屏障:包括緊急切斷閥、泄漏監測報警係統、水幕係統、氮氣惰化係統……一旦發生極端的碰撞或泄漏,係統會自動切斷燃料供應,防止氣體聚集。此外,船體結構也進行了加強,抗碰撞能力遠超規範要求。”
吳振華司長點頭:“安全是綠色航運的前提,決不能以犧牲安全來換取環保效益。這套係統聽起來很可靠。”
“不僅如此,”華立的張嘉總工補充道,他手中的平板電腦上調出了複雜的係統圖,“我們將ng儲供係統的全部運行數據,也接入了‘船聯網’平台。船舶的位置、燃料存量、係統壓力溫度、乃至每一個關鍵閥門的狀態,都實時上傳到岸基監控中心。一旦出現任何偏離正常值的參數,監控中心會立刻收到預警,並可以遠程提供技術支援,甚至必要時遠程乾預。這就將單船的安全管理,上升到了係統級的保障。”
劉石屹書記感歎道:“這就是智能化帶來的變革啊!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警,從單打獨鬥到係統聯防。”
眾人沿著乾淨的通道繼續向前,進入寬敞明亮的船舶駕駛艙。
這裡仿佛是科幻電影的場景。
巨大的弧形落地窗前,視野極其開闊,浩蕩長江和兩岸碼頭儘收眼底。
麵前不是傳統的密密麻麻的儀表盤和舵輪,而是數塊巨大的高清液晶顯示屏,上麵實時跳動著各種數據、圖表、電子江圖。
操作台簡潔現代,隻有幾個多功能控製杆和觸摸屏。
“這就是集成橋樓係統ibs)。”一位年輕的船舶駕駛員起身介紹,他是江南造船派來的試航工程師,眼神中帶著自信,“我們實現了‘一人橋樓’設計。所有導航、通信、操舵、機艙監控、貨物管理功能都集成在這些屏幕上。駕駛人員可以通過觸摸或語音指令完成大部分操作。”
他演示著:“這是電子江圖,融合了北鬥高精度定位和實時水文信息,可以自動規劃最優航線,避開水下障礙和淺點。這是智能避碰係統,通過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全景攝像頭融合感知周圍船舶動態,一旦有碰撞風險會自動報警並給出避讓建議。這是數字孿生係統,船體後方每一個集裝箱的重量、位置、溫度甚至內裝貨物信息都實時可視,確保配載平衡和運輸安全……”
王淵推了推金絲眼鏡,看著屏幕上流暢切換的畫麵和數據流,忍不住問道:“如此高度的自動化,對船員的要求是不是也更高了?傳統的水手、舵工豈不是要失業?”
年輕的工程師笑了笑:“王主任,自動化不是取代人,而是提升人。船員不再需要從事繁重重複的體力勞動和枯燥的儀表監控,而是轉變為係統的管理者、決策者和應急處置者。當然,這對船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懂信息技術、懂數據分析、懂設備維護。我們正在與交通院校合作,開發新的培訓體係。未來的船員,更像是‘船舶工程師’或‘航運分析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陽站在巨大的窗前,望著窗外。雨勢漸小,江麵開闊,百舸爭流。巨大的貨輪、小巧的駁船、疾馳的快艇,在古老的黃金水道上穿梭往來,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
遠處,金陵長江大橋如鋼鐵長虹橫跨兩岸,更遠處,新城的高樓大廈在雨霧中若隱若現。
“一條長江,半部國史。”陳陽忽然輕聲感歎,聲音帶著曆史的厚重感,“千百年來,它滋養了華夏文明,也見證了無數興衰榮辱。過去,它是天塹,是屏障;後來,它是通道,是紐帶;而現在,我們要讓它成為驅動發展的動脈,成為智慧與綠色的典範。”
他轉過身,目光掃過在場眾人:“各位,我們腳下這艘船,不僅僅是一艘運輸工具。它是一個信號,一個標誌。標誌著長江航運從‘汗水驅動’轉向‘智慧驅動’,從‘資源消耗’轉向‘綠色可持續’。它更是一個支點,一個能撬動龐大產業鏈、創造新需求、重塑區域經濟格局的支點!”
他的聲音逐漸提高,帶著洞見和激情:“當前經濟,看似體量龐大,實則隱憂重重。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增加,內部傳統動能衰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壓力山大,社會階層流動放緩……這些問題,盤根錯節。單純依靠貨幣放水或財政刺激,如同揚湯止沸,甚至可能加劇資產泡沫和債務風險。”
“根本的出路在哪裡?”陳陽自問自答,目光如炬,“在於培育新的、強大的、可持續的內生增長動能!在於推動一場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智能航道,就是我們選擇的突破口!”
他走到電子江圖前,手指劃過長江蜿蜒的曲線:“為什麼是航道升級?因為物流是經濟的血脈!血脈不通,則肢體萎靡;血脈暢通,則身強體健!長江經濟帶覆蓋九省二市,人口和經濟總量超過全國的40!但長期以來,內河航運效率低下、成本高企、汙染嚴重,其巨大潛力遠未發揮。”
“我們推動智能航道,提升航運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不僅僅是讓船公司多賺錢,更是要降低整個長江經濟帶所有企業的流通成本,提升所有商品的競爭力!這帶來的效益是全局性的、普惠性的!”
“更重要的是,”陳陽語氣加重,“如此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能在當下創造巨額的有效投資,消化鋼鐵、水泥、裝備製造等行業的過剩產能,吸納大量就業!新型船舶製造、智能設備研發、大數據中心建設、5g網絡覆蓋、新能源加注站布局……這每一個環節,都是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也能創造大量高技能崗位!這是真正的‘一舉多得’!”
“至於回報周期長?”陳陽看向王淵,微微一笑,“我們看待這類國家級戰略投資,不能隻看項目本身的財務回報,更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社會總效益賬!智能航道帶來的物流成本下降、時間節約、環境汙染減少、安全事故降低,這些隱性收益是巨大的!它提升的是整個區域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營商環境,吸引的是更高附加值的產業聚集,最終帶來的是稅收的可持續增長和民生福祉的全麵提升!這筆賬,怎麼算都是劃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