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了解到,在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還有大夏巴克特裡亞)、安息波斯帕提亞王朝)、條支敘利亞塞琉古王朝)、身毒印度)等眾多大國。
一個廣闊而真實的世界圖景,第一次清晰地展現在漢朝人麵前。
公元前128年,張騫動身返回。
為避開匈奴,他改走南道,沿昆侖山北麓東行,不料再次被匈奴俘獲。
又被扣留一年有餘,直到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他才帶著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去時百餘人,歸時僅二人。
曆時十三載,出使時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歸來時已是飽經風霜的中年。
當他將幾乎磨禿的漢節交還漢武帝時,滿朝文武無不動容。
儘管聯合大月氏的軍事目的未達成,但張騫帶回來的“西域市場調研報告”,讓漢武帝大開眼界。
報告中所描述的汗血寶馬、葡萄、苜蓿等珍奇異產,尤其是“西域諸國兵弱,可禮而來之,使為外臣”的可能性,讓漢武帝下定決心經營西域,徹底“斷匈奴右臂”。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已在漠北之戰中擊敗匈奴主力。
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300人使團,攜帶價值巨萬的金幣絲綢,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次的目標是聯絡西域強國烏孫,勸其東返河西故地,與漢結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次出使,漢軍已掌控河西走廊,道路暢通。張騫順利抵達烏孫。
但烏孫國內分裂,且畏懼匈奴,年邁的昆莫國王)不願東遷。
張騫再次未能實現核心政治目標。
然而,他展現了卓越的外交智慧。
他不再強求,而是將重點放在“廣交朋友”上。
他派副使分頭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等國。
這些國家紛紛派使節隨漢使回訪長安,“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
這標誌著橫貫東西的陸上通道——
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
東西方文明的大規模、官方的交流時代,由此開啟。
張騫的功績,遠非完成具體外交任務所能衡量。
太史公司馬遷用“鑿空”二字評價他,意為“開辟通道”,形象至極。
1.地理大發現:他實地勘探了西域及中亞的交通線路,為後來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有效管理西域提供了第一手的地理資料。
2.物種與技術交流:葡萄、苜蓿、石榴、胡桃核桃)、胡麻芝麻)等物產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
中原的鑿井術、冶鐵術等也傳入西域,促進了當地發展。
3.絲綢之路的奠基人:他兩次出使,開辟的官方通道,使得絲綢、瓷器、茶葉源源不斷西去,西方的音樂、舞蹈、宗教、藝術紛紛東來。
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大動脈,因他而脈搏強勁。
4.拓展世界觀:他讓“天朝上國”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世界之大,遠不止於九州。
這種世界觀的開闊,是比任何物質收獲都寶貴的財富。
張騫回國後,被漢武帝封為“大行令”負責外交事務的高官),位列九卿,並封博望侯。
約公元前114年,這位偉大的探險家與世長辭。
但他開辟的事業並未終止。
他播下的種子,在後來班超、甘英等一代代探險家、外交家的努力下,開花結果。
絲綢之路的繁榮,持續了千餘年,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的進程。
張騫,這位中華民族的“開拓之神”,用他十三年的堅守、萬裡跋涉的勇氣和非凡的外交智慧,完成了史詩般的壯舉。
他不僅為漢朝帶來了戰略優勢,更以一己之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融。
他手持漢節、跋涉於大漠孤煙中的身影,已成為探索精神、堅韌不拔與和平交流的永恒象征。
他的功績,真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