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甲,作為一個在深宮長大、未經創業艱難的“富三代”,突然登上至尊之位,其心態和行為難免出現問題。
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太甲即位後的表現令人失望: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
短短幾句話,勾勒出一個昏庸、暴虐、無視祖製的年輕君主形象。
他可能沉溺享樂,濫施刑罰,將祖父商湯和兩位叔祖奠定的良好政局搞得一團糟。
麵對這一切,伊尹的心情極為沉重。
他不僅是臣子,更是受商湯托付的“監護人”。
他的忠誠,是對商湯和商王朝的忠誠,而不僅僅是對太甲個人的順從。
在多次勸諫無效後,伊尹做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
大約在太甲即位後第三年,伊尹采取了行動。
“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
桐宮在哪裡?曆來有兩種說法:
1.湯的葬地附近:在今河南偃師或虞城縣一帶,是商湯的陵墓所在地。
伊尹將太甲安置在此,用意極深——
讓他每日麵對祖父的陵墓,追思先王的創業維艱與仁德之政,從而反省自身的過錯。
2.另一種說法指商族故都今山西聞喜縣),同樣是讓太甲回歸本族根基,接受艱苦環境的磨礪。
無論地點何在,其目的都是一樣的:讓太甲離開權力中心,在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環境中“閉門思過”。
在此期間,伊尹並未篡位,而是“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即代理國政,以天子的身份接見諸侯,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顯示了伊尹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江山社稷,而非個人權力。
被放逐到桐宮的太甲,在最初的階段可能充滿怨恨和不解。
但日複一日,在莊嚴肅穆的王陵旁,在伊尹的教誨史載伊尹作《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誡文章給太甲學習)下,他開始了深刻的反省。
他逐漸明白了祖父創業的艱難,理解了伊尹作為托孤重臣的良苦用心。
三年時間,這位年輕的君主終於真心悔悟,行為舉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變得仁義賢明。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
伊尹時刻關注著太甲的轉變。
當他確信太甲已經真正改過自新後,做出了另一個更令人震驚的決定——
親自迎接太甲返回國都亳,將政權交還給他。
“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太甲複位後,勵精圖治,修德撫民,諸侯歸服,百姓安寧。
史載他“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成為商朝一位有作為的“中興之主”,死後被尊稱為“太宗”。
伊尹則繼續儘心輔佐,直至終老。
“伊尹放太甲”的故事,被後世儒家士大夫奉為理想的君臣關係的典範。
它傳遞了幾個核心觀念:
1.臣子的忠誠:最高層次的忠誠是忠於社稷和道義,而非無條件忠於某個具體的君主。
當君主失德時,臣子有責任進行“矯正”。
2.權力的製約:君主的權力並非絕對,應受到道德和賢臣的製約。
3.教育的意義:即使是暴虐的君主,也可以通過教化使其悔過自新。
然而,這個故事也存在爭議。
古本《竹書紀年》提供了另一個版本:“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桐,殺伊尹。”
這個版本描繪了一場血腥的權力爭奪戰,伊尹是篡位者,最終被太甲複仇殺死。
但主流史觀以《史記》為代表)更傾向於接受前者。
因為伊尹在後世受到商王隆重的祭祀,如果他是篡位被殺的逆臣,很難想象後代君主會如此尊崇他。
無論真相如何,“伊尹放太甲”的故事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關於權力、責任、教育與救贖的經典寓言,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倫理觀念。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