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兩千多年前。
聚焦於中國曆史上一位真正定義了“帝國”氣魄的傳奇帝王——
漢武帝劉徹。
他統治的五十四年,是漢王朝的黃金時代!
是一個民族精神從韜光養晦到昂揚勃發的轉折點!
其文治武功,深刻塑造了此後兩千年中華文明的格局與氣質!
公元前141年,年僅十六歲的劉徹即位。
他繼承的,是一個經過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近四十年精心治理的龐大帝國。
國庫裡堆滿了串錢的繩子都已腐爛的銅錢,糧倉裡的粟米陳舊疊新,一直堆到露天。
這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它為帝國積累了巨量的財富,但也留下了隱憂:對內,諸侯王勢力仍存威脅;
對外,北方的匈奴帝國日益驕橫,通過“和親”政策不斷勒索漢朝,邊境烽火時燃。
年輕的漢武帝,就像一位繼承了龐大家產和一家業務穩固但缺乏進取心的“家族企業”的少帥。
他血液裡流淌著的不是守成的謹慎,而是開拓的激情。
他決心,要用這筆巨大的“現金流”,去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略投資”,將公司從“區域性巨頭”升級為“世界級霸主”。
劉徹深知,任何偉大的事業,都需要統一的思想來凝聚人心。
在他即位初期,實際掌權的祖母竇太後崇尚“黃老之學”,主張清靜無為。
這與他雄心勃勃的抱負格格不入。
建元元年前140年),他下詔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親自策問。
大儒董仲舒在應對中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這與漢武帝的想法不謀而合。
他欣然采納,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政策。
這一舉措的劃時代意義在於:
?統一思想:它將儒家學說確立為國家官方意識形態,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強調“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的儒家思想,完美契合了漢武帝加強皇權、鞏固統一的需求。
?建立文官係統:通過與察舉製結合,儒家學說成為士人進入官僚體係的敲門磚。
從而培養了一個深受統一價值觀影響的職業文官集團,成為皇權統治的得力支柱。
這相當於為整個帝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企業文化”重塑和“上市”路演,讓“大一統”和“忠君愛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為後續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對外戰爭,掃清了思想障礙,凝聚了精神力量。
解決匈奴邊患,是漢武帝最核心的戰略目標。
他徹底改變了自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屈辱的和親政策,變被動防禦為主動出擊。
這場持續四十餘年的戰爭,可分為三個精彩的戰略階段:
1.河南之戰前127年):打開戰略大門
?統帥:衛青
?戰略目標:奪取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南地”。
此地水草豐美,距長安僅七百裡,匈奴騎兵朝夕可至,是懸在帝國頭頂的利劍。
?戰果:衛青率軍長途奔襲,擊潰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複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意義:如同在企業競爭中,一舉拿下了對手最重要的“前沿基地”和“戰略緩衝區”。
漢朝在此移民屯田,修築朔方城,徹底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直接威脅,取得了戰略主動權。
2.河西之戰前121年):斬斷匈奴右臂
?統帥:霍去病
?戰略目標:奪取河西走廊。
此地是匈奴連接西域、獲取補給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