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讓我們將目光從西北大漠與河西走廊轉向煙瘴彌漫的嶺南。
聚焦於一位在漢武帝開疆拓土偉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卻相對低調的名將——
伏波將軍路博德。
他的一生功業,與“伏波”二字緊密相連,意為“降伏波濤”,這既是他征戰嶺南的寫照,也象征著他為漢帝國平定南方、揚威海上的不朽功績。
在漢武帝雄心勃勃的帝國藍圖中,北方匈奴是頭號大敵,但帝國的南疆,同樣存在一個心腹之患——
南越國。
南越國,由秦朝舊將趙佗在秦末大亂中建立,定都番禺今廣州),割據嶺南已達近百年。
雖在漢初向劉邦稱臣,但始終處於半獨立狀態,如同一個聽調不聽宣的“高度自治分公司”。
到了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內部權臣呂嘉勢力膨脹,反對徹底內屬漢朝,殺害親漢的君主和漢朝使者,公然挑戰中央權威。
嶺南之地,氣候濕熱,地形複雜,江河縱橫,叢林密布,對於習慣在北方平原作戰的漢軍來說,是一個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戰場。
征服南越,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適應特殊環境的戰略和一支能夠“伏波”的水陸兩棲力量。
就在此時,路博德登上了曆史舞台。
路博德並非初出茅廬的年輕將領,而是從西漢北疆戰場成長起來的一位經驗豐富的宿將。
他是西河郡平州人,早在衛青麾下征戰匈奴時,就已因功封為邳離侯,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漢武帝選擇他擔任平定南越的主帥,看中的正是其穩健的指揮能力和應對複雜局麵的經驗。
公元前112年秋,南越丞相呂嘉發動叛亂,殺害漢使和親漢的南越王趙興及太後漢人)。
漢武帝震怒,下達了征討南越的總動員令。
這場戰役,被精心策劃為一次多路並進的“立體化”攻勢,旨在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摧毀南越的抵抗力量。
漢軍的部署如下:
?主力水師:任命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主力部隊,從桂陽今湖南郴州)出發,沿湟水今連江)南下,直指番禺。
這是主攻方向,承擔著直搗黃龍的重任。
?輔助艦隊: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率樓船之師強大的水軍),從豫章今江西)出發,溯洭水今北江)而上,與路博德會師。
?多路策應:另派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甲為下厲將軍,率零陵之兵,分彆從蒼梧、夜郎等方向進軍,形成對南越的四麵合圍之勢。
這項任命頗有深意:“伏波將軍”與“樓船將軍”的稱號,明確揭示了此戰將以水軍為核心,在江河縱橫的嶺南地區進行。
路博德,這位來自北方的將領,即將在全新的戰場上展現其卓越的“跨界”指揮能力。
戰役初期,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樓船將軍楊仆求勝心切,率領的精銳部隊進展神速,率先抵達番禺城下,並發動了進攻。
南越叛軍依托堅固城防拚死抵抗,楊仆部頓兵於堅城之下。
此時,路博德的表現,堪稱一位頂級戰略家的典範。
他沒有急於爭功,而是采取了更為高明和穩健的策略:
1.精準的戰略節奏:他率領的部隊多為因罪赦免的囚徒組成的“弛刑”之士,行軍速度較慢。
但他穩紮穩打,沿途招降納叛,不斷壯大自身力量。
當他終於抵達番禺城下時,手中已有一支頗具規模的軍隊,並且軍紀嚴明,對當地百姓秋毫無犯,這為他贏得了民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