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成了司馬遷生命中最殘酷的抉擇。
死,可以保全士大夫的氣節,一了百了。
但這就意味著,父親的遺命將成泡影,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書將隨他一同湮滅。
在無限的痛苦與掙紮後,他最終選擇了生——
接受宮刑,忍辱偷生。
他在《報任安書》中道出了這錐心刺骨的心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儘,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他告訴自己,古來聖賢發憤才有不朽之作,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自己的恥辱,或許正是完成偉大事業的宿命代價。
從此,他生命的全部意義,隻剩下四個字:著書雪恥。
出獄後,司馬遷被任命為中書令,這是一個由宦官擔任的職位,這對他而言是日複一日的羞辱。
但他將所有的血淚、悲憤和理想,都傾注到了那部正在撰寫的巨著中。
他仿佛化身為一台不知疲倦的寫作機器,夜以繼日地與古人對話。
這部書,就是《史記》。
它並非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創造:
1.體例革命:紀傳體的開創他打破了此前按年月記事的“編年體”,創立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
通過“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例,構建了一個立體、多維的曆史宇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此,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時間流水賬,而是由一個個鮮活人物命運交織的壯麗畫卷。
2.史膽無雙: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他敢於“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寫漢高祖劉邦,既有其豁達大度,也有其無賴狡黠;
寫漢武帝,既記其雄才大略,也書其窮兵黷武、迷信方術。
他將項羽寫入“本紀”,與帝王並列;
將陳涉歸入“世家”,肯定其首義之功。
這種勇氣,來自對曆史真相的絕對忠誠。
3.文采飛揚:無韻之離騷的文學巔峰《史記》的文學價值無與倫比。
寫項羽垓下悲歌,英雄末路,蕩氣回腸;
寫荊軻易水送彆,慷慨悲涼,令人扼腕;
寫屈原行吟江畔,憂思孤憤,感同身受。
魯迅先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精準無比。
大約在公元前91年左右,這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鴻篇巨製終於完成。
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曆史。
書成之後,司馬遷其人其跡,便在曆史中神秘消失。
他仿佛是為《史記》而生,書成之日,便是他生命意義完成之時。
他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祭獻給了這部不朽之作。
司馬遷用他受辱的身軀,支撐起了中華民族曆史的脊梁。
他證明了,精神的創造可以超越肉體的痛苦,文化的傳承能夠穿透時空的壁壘。
《史記》不僅是一部史書,它更是一座精神的紀念碑,它告訴世人:何為生命的重量,何為書寫的力量。
司馬遷,這位中國曆史學之父,他自身的命運,就是《史記》中最悲壯、最輝煌的一篇。
喜歡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請大家收藏:()曆史脫口秀:從三皇五帝到溥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