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塗鴉球投射而來的那段關於“種子與花”的簡短敘事,如同一滴清泉,落入了粉毛球那被食欲和抽象美學占據的混沌意識海。它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聽”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與“吃”完全無關的情感——堅韌,等待,以及渺小卻執著的希望。
這種感覺很陌生,卻又帶著一種奇異的吸引力。粉毛球抱著練習晶石,蹲在角落,金色呆毛不再急躁地閃爍,而是如同呼吸般柔和地明滅著,反複回味著那個簡單的敘事。它試圖理解,為什麼一顆種子變成小花,會讓人球)感覺到“好”?
它嘗試著用楚歌教的“靈魂三問”去分析這個外來敘事:
主題:種子變成花。
驅動:……想活下來?想開花?它不太確定)
效果:讓球球覺得……有點暖和,還有點……佩服?它努力尋找詞彙)
它發現,這個敘事裡沒有強烈的“想要”,隻有一種安靜的“成為”。這種“成為”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力量。
直播間的觀眾們也安靜下來,陪著崽崽一起“悟道”:
“崽崽好像在思考球生……”
“這個敘事雖然簡單,但意境好美。”
“來自古老存在的降維打擊式教學。”
“賭五毛,崽崽下次會做個‘種子丹丹’。”
粉毛球沒有立刻開始新的實踐。它花了很長時間,隻是靜靜地“傾聽”和“感受”。它甚至嘗試著,用自已那貧乏的、僅限於“吃”和“爸爸好冷”的詞彙庫,去重新“描述”這個敘事,雖然磕磕絆絆,詞不達意,但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楚歌沒有催促。他知道,這種對“敘事結構”和“情感內核”的初步認知,遠比急於求成的具現更重要。他讓瑤池記錄下粉毛球所有的意念波動和嘗試,這些都是寶貴的研究數據。
灰白塗鴉球也似乎感受到了粉毛球的努力,偶爾會再次投射出一些極其簡短的、關於“水滴石穿”、“星火燎原”的微小敘事片段,如同投喂知識的小點心。
在這種沉浸式的“傾聽”和學習中,粉毛球對“敘事”的感覺逐漸從模糊變得清晰。它開始明白,一個“好”的敘事,需要有一個清晰的核心,一種真實的情感,以及……一種內在的“道理”或者“感覺”,能讓聽的人產生共鳴。
它決定再次嘗試。這一次,它不追求複雜,也不追求強烈的情緒,它要做一個最簡單的、但儘可能“完整”和“真實”的敘事。
它選擇的主題,依舊與它最熟悉的“吃”相關,但角度完全不同。
敘事構思:《分享》
主題:球球找到了一顆很小的、但很甜的亮丹丹碎片。核心主題:微小的獲得)
驅動:球球很開心,但它想起了狐狸姐姐好像也有點餓它觀察到妲己偶爾會凝實虛影吸收能量)。情感驅動:快樂,以及一絲想要分享的念頭)
效果:希望看的人也能感覺到一點點甜,和一點點……溫暖?它不確定“分享”帶來的感覺是不是溫暖)
這個構思比之前的《守護》、《驚喜》都要簡單,情感也更加微妙和複雜。粉毛球小心翼翼地調動能量,不再蠻乾,而是如同穿針引線般,將“找到小碎片的開心”、“想起狐狸姐姐的念頭”、“想要分享的衝動”這些細微的情緒,一點點編織進練習晶石中。
它努力回憶那顆“種子與花”敘事裡的“真實感”,試圖讓這個“分享”的故事也變得可信。它甚至想象了一下,如果自已把碎片遞給狐狸姐姐,姐姐會是什麼表情雖然姐姐是虛影)。
這一次,沒有受到“噩夢蛋糕”的強烈乾擾,也沒有引動丹丹手辦軍團的暴走。能量平穩地流動,意念清晰地聚焦。
當敘事完成時,呈現在眾人麵前的,不再是一個動態的景象或複雜的造物,而是一幅極其簡單的、近乎靜態的“意念畫卷”——
一顆散發著微弱但溫暖光芒的小丹丹碎片,被一雙抽象的、代表粉毛球的小爪子,遞向一個模糊的、代表妲己的優雅輪廓。整個畫麵沒有任何聲音,也沒有誇張的動作,隻有一種淡淡的、帶著猶豫和期待的“給予”的意念。
成功了!
沒有扭曲!沒有變異!沒有失控!
這個名為《分享》的微型敘事,如同一個精致的水泡,懸浮在空中,穩定地散發著它想要傳遞的情感。雖然依舊稚嫩,雖然能量微弱,但結構完整,意念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