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愣了片刻,隨即竟是毫不猶豫地起身,對著何健旺便要行大禮:
“仙師在上,請受衛子夫一拜!仙師救活青弟,保全太子,此恩此德,於我衛氏、於大漢江山,恩同再造!”
何健旺同樣不願真受這位賢後的大禮,連忙上前一步,虛扶一下,一股柔和的力量托住了衛子夫,讓她無法拜下去。
“皇後切莫如此!”何健旺笑道,“我出手,一是看不慣奸佞當道,忠良蒙冤;二也是與衛將軍、與太子有緣。殿下若行此大禮,反倒是折煞我了。”
他將衛子夫扶起,目光卻順勢落在了一旁同樣恭敬站立的太子劉據身上。
他仔細打量著這位在曆史上以仁厚聞名卻最終悲劇收場的太子,隻見對方麵容敦厚,眼神清澈中帶著經曆大變後的堅毅,雖略顯文弱,但氣度沉靜,確有一國儲君之風範。
何健旺忍不住點了點頭,眼中流露出認可之色,對衛子夫和衛青說道:“太子殿下仁孝寬厚,臨危不亂,有此儲君,實乃大漢之福。日後若能登臨大寶,必是一位仁德之君。”
這話一出,劉據頓時麵露感激和一絲羞澀,連忙拱手:“仙師謬讚,據愧不敢當。”
衛子夫和衛青聞言,則是相視一眼,眼中都充滿了欣慰與激動。
能得到一位“在世仙人”如此肯定的評價,對劉據的聲望無疑是巨大的加持!
可何健旺卻神色一正,目光掃過三人,語氣變得沉穩:
“皇後,太子,衛將軍,此刻絕非感慨之時。當務之急,須立刻將大義名分牢牢握在手中!”
他看向衛子夫,繼續道:“需皇後殿下即刻以中宮之名,擬寫懿旨!旨中需明確幾點:
其一,江充勾結黨羽,構陷儲君,施行巫蠱,詛咒君父,證據確鑿,實乃禍國巨奸,十惡不赦之亂黨!
其二,太子劉據為保社稷、清君側,不得已起兵擒拿國賊,乃忠孝兩全之舉,有功於國!其三...”
何健旺目光掃過衛青,聲音提高了幾分:
“其三,上天感念太子冤屈、大漢危難,特顯聖跡,令忠魂衛青歸來,助太子平定禍亂!此乃天意昭昭,佑我大漢!”
這番話條理分明,瞬間將今晚所有驚世駭俗的事件串聯起來,並賦予了最合理、最不容反駁的解釋——天意!
衛子夫聽得眼中異彩連連,她本就是極其聰慧且有決斷的女子,立刻明白了何健旺的深意。
這是要將“太子可能被誤解為造反”的行為,徹底扭轉為“奉天承命、肅清奸佞”的正義之舉!
“仙師所言極是!”衛子夫重重點頭,鳳目中閃爍著決斷的光芒,“本宮這就親手擬旨!江充之罪,罄竹難書!據兒與青弟乃是挽狂瀾於既倒!”
她立刻走到書案前,鋪開絹帛,親自磨墨,略一思忖,便奮筆疾書。
皇後的文采與氣勢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儘致,一道言辭犀利、有理有據、又充滿皇家威嚴的懿旨迅速成型。
旨意中完全采納了何健旺的建議,將江充定為罪魁禍首,將太子的行動定義為被迫自衛和忠君愛國,並將衛青的歸來歸功於上天顯靈。
寫罷,衛子夫取出皇後璽印,鄭重地蓋了上去。
“明日一早,”衛子夫拿起墨跡未乾的懿旨,語氣堅定,“本宮便親自臨朝,於前殿召集群臣,當眾宣讀此旨!要讓所有文武百官都看清楚,誰才是亂臣賊子,誰才是社稷功臣,又是誰,得了上天庇佑!”
何健旺滿意地點點頭:“殿下聖明!如此,大義名分便在我手。屆時,不僅長安城內的官員百姓會信服,消息傳至甘泉宮,陛下即便聽到些不同的讒言,也必會心生疑慮,不敢輕易否定這‘天意’和皇後懿旨。”
他看向衛青和劉據:“而我們,則要趁此機會,牢牢控製住長安城防、武庫以及各處要害衙門。清洗江充餘黨,安插可靠之人。隻要長安穩固,手握大義和強兵,即便陛下那邊一時有什麼想法,我們也能進退有據,不至於陷入被動。”
衛青抱拳,聲音鏗鏘:“仙師思慮周詳!青與任安將軍必在明日之前,將長安徹底掌控於手中!”
劉據也深吸一口氣,感覺前所未有的底氣十足:“有母後懿旨,有舅舅和北軍將士,還有仙師相助,孤...我定不負所托!”
計劃已定,殿內四人目光交彙,隨即各自準備而去。
次日清晨,長安城的氣氛與往日截然不同。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興奮又帶著幾分惶恐不安的氣息。
街巷間,北軍士卒巡邏的密度遠超平日,但秩序井然,並未擾民。
昨夜那場短暫而激烈的風暴痕跡已被大致清理,但那種改天換地的震撼感,卻深深烙印在每一個長安居民的心中。
未央宮前殿,鐘鼓齊鳴,百官依序魚貫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