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依稀晴朗,陽光下的許多故事緩緩醞釀!
按照每天課程表,白天三個課程,每個課程兩節連上;晚上是兩節自習課。
開學第一課即將開始……
同學們危襟正坐,嶄新的課本整齊地擺在課桌右上角,空氣中彌漫著紙張的清香和淡淡的粉筆灰味道。
詹曉陽輕輕摩挲著語文課本的封麵——那熟悉的深綠色紋理,右下角印著中等專業學校教材的字樣。前世這本書被他翻得卷了邊,現在卻嶄新得讓人不忍下筆。
聽說語文老師很嚴,同桌林浩傑小聲說,他側過身子,胖王楷說他的課不能開小差。
詹曉陽點頭。他當然記得董老師,那個讓學生又敬又畏的老先生。
上課鈴驟然響起,清脆的電鈴聲在走廊回蕩。腳步聲由遠及近,一個身影出現在教室門口。
董玉明老師站在講台前,目光如炬地掃視全場。他確實如傳說中那般:五十歲模樣,身材不高偏胖,梳著整齊的大背頭,頭發烏黑得不像這個年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雙眼睛,犀利得仿佛能看透人心。
起立!遊金彥作為班長率先喊出口令。
桌椅碰撞聲中,全體學生齊刷刷站立。
董老師微微頷首:同學們好。
老師好——參差不齊的回應。
他沒有立即讓學生坐下,而是繼續審視著每個人。教室裡靜得能聽見窗外的蟬鳴。詹曉陽感到那道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片刻,帶著探究的意味。
請坐。終於,他開口了,聲音洪亮有力,我是董玉明,未來一年負責你們的語文教學。
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名字,粉筆與黑板摩擦發出清脆的聲響。那三個字寫得遒勁有力,完全不像胖乎乎的手能寫出來的。
語文,他放下粉筆,目光再次掃過全場,不是認字課,不是背書課。是教你們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如何做人。
開場白簡潔有力,不少同學悄悄挺直了腰板。詹曉陽注意到董老師的襯衫袖口磨得有些發白,但乾淨整潔,每一個紐扣都扣得一絲不苟。
打開課本第一課,《荀子》選讀。董老師拿起課本,卻不翻開,有誰讀過《荀子》?
教室裡一片寂靜。詹曉陽猶豫了一下,緩緩舉手。
董老師示意。
讀過《勸學篇》,詹曉陽起身,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董老師眼中閃過一絲驚訝:坐下。能背幾句不錯,但知道為什麼開篇學《荀子》嗎?
這次沒人回答。詹曉陽心裡知道答案——荀子重禮法,符合醫學倫理教育,但他選擇沉默。
因為醫者先要明理。董老師自問自答,理不明,何以明醫理?
他開始講解《荀子》前三段。沒有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從先秦講到現代,從哲學講到醫學。同學們聽得入神,連最坐不住的黃朝彬都忘了搞小動作。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不是說學生一定要超過老師,而是說知識在傳承中發展。董老師目光掃過台下,你們學醫更是如此。前輩的經驗要繼承,但也要敢於創新。
詹曉陽認真做著筆記。前世他覺得這些內容枯燥,現在卻聽出深意。董老師不是在教語文,是在教思維方法。
講課到精彩處,董老師會突然提問:第三排中間剛剛回答問題同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怎麼理解?他指了指詹曉陽。
詹曉陽起身:就像醫學發展,基礎來自前人,但可以做得更好。
舉例。
比如華佗的麻沸散是現代麻醉學的雛形,但現在我們有更安全的麻醉技術。
董老師難得露出微笑:不錯。坐下。
詹曉陽感到幾道羨慕的目光投來。林浩傑對他悄悄豎了下大拇指。
初中時詹曉陽看了不少的書籍,再加上有前世的加持,課堂表現還過得去的。
第二課時剛開始,董老師突然放下課本:現在默寫剛才講的三段。
教室裡頓時響起一片哀歎和慌亂的翻書聲。
不許看書,董老師踱步到窗前,我說過,語文不是背書課,但該記的必須記牢。
詹曉陽微微一笑。前世他最怕默寫,現在卻成竹在胸。重生帶來的記憶優勢,讓他幾乎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