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京城處處張燈結彩。
陛下為弘揚醫術、惠及萬民,下旨舉辦首屆京城醫理大賽,邀天下名醫齊聚太和殿廣場,勝者不僅能獲禦筆親題匾額,更能得皇家專供藥材的特權。
消息一出,滿城轟動。沈清辭的清安堂因屢次救死扶傷,早已聲名遠播,自然在受邀之列。
“夫人,太醫院的李太醫又在背後使壞了!”晚晴拿著剛打探來的消息,氣衝衝地闖進內院,“他跟其他太醫說,您一個婦道人家,醫術都是些旁門左道,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還說您能治好疑難雜症全是運氣!”
沈清辭正坐在窗前分揀藥材,聞言指尖未停,淡淡一笑:“醫術高低,從不是靠嘴說的。大賽場上,自見分曉。”
她心裡清楚,李太醫自視甚高,一直嫉妒清安堂的名氣,更容不得一個女子壓過他的風頭。這場大賽,他必然會想方設法刁難。
賽前三日,沈清辭閉門謝客,潛心鑽研醫書,梳理各類疑難雜症的診治方案。蕭驚寒見狀,特意讓人從軍營調來最好的護衛,守在清安堂周圍,以防有人暗中使絆子。
大賽當日,太和殿廣場人山人海。
高台之上,陛下攜皇後、太子(新立的賢明太子)及眾臣端坐,台下百姓摩肩接踵,都想親眼見證這場名醫對決。
參賽的名醫共有十人,皆是各地聞名的醫者。李太醫身著藏青色官袍,昂首挺胸地站在最前排,看向沈清辭的眼神滿是不屑。
沈清辭一身素色衣裙,不施粉黛,卻自有一股沉穩氣場,與其他身著華服的名醫形成鮮明對比。
“比賽開始!第一環節,醫理答辯!”司儀高聲宣布。
考題由太醫院擬定,皆是些晦澀難懂的醫理難題。李太醫第一個作答,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雖有幾分道理,卻過於紙上談兵。台下響起稀疏的掌聲,陛下隻是淡淡點頭。
輪到沈清辭時,考題是“如何辯證治療濕熱蘊結型黃疸”。
她起身拱手,語氣平和卻條理清晰:“濕熱黃疸,病根在脾胃失調、濕邪內蘊。辨證需分輕重,輕者清熱利濕即可,可用茵陳蒿湯加減;重者需兼顧健脾,加入茯苓、白術,避免苦寒傷胃。”
她不僅點明了治法,還結合臨床案例,細說用藥劑量和禁忌,句句切中要害。
“沈夫人所言極是!”一位白發老禦醫忍不住讚歎,“老夫曾遇過類似病例,按此方法診治,果然藥到病除!”
陛下龍顏大悅,點頭讚道:“言之有物,不愧是救死扶傷的良醫!”
台下百姓也紛紛叫好,李太醫的臉色瞬間沉了下來。
第一環節結束,沈清辭以絕對優勢領先。
第二環節是實操考核,原本題目是針灸止血,可李太醫突然站出來,對著陛下拱手道:“陛下,臣有異議!”
“哦?李愛卿有何話說?”陛下挑眉。
“沈清辭雖醫理尚可,但針灸之術講究穩準狠,女子力道不足,恐難勝任。”李太醫眼神陰鷙,“臣懇請陛下更換考題,改為辨藥配藥,考核醫者的基本功,以免有人投機取巧!”
他這話看似合理,實則暗藏殺機。早在上台前,他就勾結了柳家漏網的遠親柳成,讓人偷偷調換了考核用的藥材,還在其中混入了微量附子粉——附子有毒,與治療肺癆的藥材配伍,極易引發中毒,到時候他就能趁機誣陷沈清辭草菅人命。
眾臣議論紛紛,有人附和李太醫,也有人為沈清辭抱不平。蕭驚寒坐在大臣之列,眼神冰冷地盯著李太醫,手握成拳,隨時準備發作。
沈清辭卻從容開口:“陛下,臣無異議。辨藥配藥本就是醫者的基本功,臣願意接受考核。”
她早已察覺李太醫的小動作,心中早有準備。
陛下見她如此鎮定,點頭應允:“好!那就改為辨藥配藥,限時一炷香,配出治療肺癆的特效藥,由太醫院眾太醫共同評判!”
宮人立刻抬上數十種藥材,堆在高台中央。這些藥材中,不乏外形相似的正品和偽品,比如川貝和平貝、甘草和苦甘草,常人很難分辨,更彆提其中還藏著摻了附子粉的“川貝”。
李太醫站在一旁,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等著看沈清辭出醜。
沈清辭深吸一口氣,走上前。她沒有急著動手,而是先拿起每一味藥材,放在鼻尖輕嗅,指尖細細摩挲,偶爾還會刮下一點粉末,放在舌尖輕嘗。
“沈夫人,不行就儘早認輸,彆在這裡浪費時間!”李太醫陰陽怪氣地嘲諷,“若是配出毒藥,不僅丟了你的臉麵,還會連累侯府和鎮國公府!”
沈清辭置若罔聞,繼續辨藥。她的動作嫻熟而精準,很快就從一堆藥材中挑出了幾味關鍵藥材。
就在她拿起那味被調換的“川貝”時,指尖突然一頓。
這“川貝”外形與正品無異,但氣味中帶著一絲淡淡的辛辣味,絕非川貝應有的清香。她心中一動,用銀簪刮下一點粉末,放入早已準備好的清水之中,再將銀針放入水中——片刻後,銀針竟然泛出了淡淡的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