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林海就來到了碼頭。
合作社新訂購的水質在線監測係統剛剛送達,技術人員正指導著阿水伯和老根叔等人進行安裝。
這套價值十萬元的設備能夠實時監測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等多個關鍵指標,並通過無線網絡將數據傳回合作社辦公室的電腦上。
“有了這個,咱們就能隨時掌握藻林的環境變化了。”
秦雨一邊檢查著設備說明書,一邊對林海說,“一旦水質出現異常,係統會自動報警。”
林海點點頭,目光卻不自覺地飄向遠方的海麵。
昨晚布設的【隱蔽式水下警戒網】至今沒有動靜,這讓他既安心又隱隱有些不安。
對手絕不會輕易放棄,平靜的海麵下可能正暗流湧動。
安裝工作持續了整個上午。趁此機會,林海組織其他社員對合作社的漁船進行日常維護。
他自己則拿著工具,仔細檢查“海溪號”的發動機和聲納設備。這艘船是他的得力夥伴,每一次出海都離不開它的可靠表現。
午飯後,林海決定獨自出海一趟,借口是測試新安裝的監測係統,實則想親自巡視藻林區域。
陽光正好,海麵波光粼粼,“海溪號”平穩地駛向目的地。
到達藻林區域後,林海放緩船速,仔細查看著水質監測係統傳回的實時數據。
一切正常,各項指標都在理想範圍內。
新移植的紫藻在海底輕輕搖曳,透過清澈的海水隱約可見它們健康的紫色身影。
就在他準備返航時,隨身攜帶的警戒網接收器突然發出急促的“滴滴”聲。
林海心頭一緊,立即查看屏幕——警報顯示,在藻林西北角邊緣,有物體觸發了警戒網。
他毫不猶豫地調轉船頭,向警報區域駛去。
同時拿起對講機,準備呼叫合作社的巡邏船支援。
然而,當他抵達目標區域時,海麵上空無一物。林海仔細查看著接收器上的信息:觸網物體的體積不大,移動速度緩慢,不像是潛水員,倒更像是大型魚類。
為了確認情況,他放下水下無人機。
傳回的畫麵證實了他的猜測:一條體型碩大的龍躉石斑魚正在警戒網附近遊弋,它顯然是被藻林吸引來的小魚小蝦當作了覓食場。
虛驚一場。林海鬆了口氣,但同時也對警戒網的靈敏度感到滿意。
能夠區分大型魚類和潛水員,這說明係統的智能程度很高。
就在他準備收回無人機時,畫麵邊緣的一個物體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個半埋在沙質海床上的木質結構,看上去年代久遠,表麵覆蓋著厚厚的沉積物和海藻。
林海操縱無人機靠近觀察。
木質結構呈弧形,像是某種容器的側麵,其上的榫卯結構依然清晰可辨。這絕不是自然形成的物體。
他記下了這個位置的坐標,決定改日再來仔細探查。眼下最重要的是確保藻林的安全。
返航途中,林海的思緒飄向了那個神秘的木質結構。
它會不會與“福昌號”有關?還是說,這片海域下還沉睡著其他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