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鐵門剛被晨露打濕,蘇父的電動三輪車就“突突”地停在了院門口。
車鬥裡的塑料苗箱冒著白汽,老張特意在箱底鋪了層保溫棉,50斤蝦苗在裡麵安靜地蜷著,最小的像麥粒,最大的已有指甲蓋大。
“老張說這批蝦苗是‘南美白對蝦’,長得快,三個月就能到二兩重。”
蘇父掀開箱蓋,一股海水的鹹腥味飄出來,他用手舀起一捧苗,“你看這活力,放到水裡能竄老遠。”
林海早就把蝦苗池的水晾了一夜,昨天兌換的【水質檢測儀氣運版)】正躺在池邊——淡藍色的金屬機身比手掌略大,按下開關後,屏幕上立刻跳出數據:【水溫18c,p】。
“正好在適宜範圍!”他笑著對蘇曉月說,“不用調水,直接下苗就行。”蘇曉月趕緊拿出小本子記:“3月14日,南美白對蝦苗下池,支出1000元已轉賬給老張),水質達標,無額外成本。”
兩人蹲在池邊,將蝦苗均勻地撒進水裡。
剛接觸到水,原本蜷縮的蝦苗瞬間活躍起來,銀色的小身影在池子裡竄來竄去,像撒了把碎星。
老根叔扛著鐵鍬路過,湊過來一看,忍不住拍手:“這苗好!比去年我養的本地蝦苗精神多了,年底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他放下鐵鍬,幫著把散落的苗掃進池裡,“晚上我來守著,彆讓野貓把苗撈走。”
剛忙完蝦苗的事,惠民超市的李姐就打來了電話,聲音裡帶著急:“小林,今天的扇貝能不能多送20斤?早上剛開門就被搶了,顧客還在催呢。”
林海趕緊去網箱撈扇貝,蘇曉月拿著電子秤跟在後麵:“昨天的100斤不夠賣,今天多送20斤,正好120斤。”撈上來的扇貝個個頂蓋肥,最大的一隻快一斤重,稱完正好122斤。
“按8元斤算,122斤是976元,李姐直接轉了1000元,說‘多的當定金,下周還按120斤送’。”蘇曉月把錢轉到合作社賬戶,賬本上的數字又多了一筆:“3月14日,惠民超市扇貝訂單,收入1000元,淨收入1000元無額外支出)。”
送扇貝去超市的路上,蘇曉月坐在車鬥裡,懷裡抱著泡沫箱。
“昨天王嬸說吃了咱們的扇貝,今天要帶鄰居來買,你說咱們要不要在合作社門口擺個小攤?”她看著路邊的油菜花,金黃色的花海在風裡晃,“這樣村民不用跑遠,咱們也能多賺點。”
林海放慢車速,回頭笑:“好啊,明天就把攤支起來,再寫塊牌子,‘合作社直供,新鮮不漲價’。”
到超市時,李姐正站在海鮮區等。她打開泡沫箱,拿起個扇貝對著光看:“這閉殼肌多壯實,比彆家的厚一倍!”收銀台的小姑娘遞過來一遝現金,李姐數都沒數就塞給林海:“你辦事我放心,下周記得留好的,彆被彆人挑走。”
返程時路過鎮上的水果店,林海停下車:“給溪溪買草莓,昨天她說想吃。”
老板娘正把草莓裝進盒子,紅彤彤的果子上還沾著水珠:“30元一盒,甜得很,剛從棚裡摘的。”
回到合作社時,院門口已經圍了幾個村民。
王嬸拎著個布袋子,身後跟著鄰居張姨:“小林,給我稱20斤扇貝,昨天吃了覺得鮮,今天帶張姨來買。”
林海趕緊去撈扇貝,蘇曉月稱重時還多給了一斤:“王嬸,這一斤您拿著嘗鮮,下次多帶點人來。”21斤扇貝按10元斤算,王嬸掏出210元,笑著說:“你們年輕人實在,比鎮上的販子強多了,以後我家的海鮮就跟你家買。”
張姨也跟著稱了10斤,付了100元,說要給城裡的兒子寄過去。
中午媽媽讓林溪送來了午飯,保溫桶裡的紅燒肉還冒著熱氣,還有蘇曉月愛吃的清蒸魚。
“媽說讓你們趁熱吃,涼了就不好吃了。”林溪從書包裡掏出個玻璃罐,“這裡麵是我撿的小海螺,給曉月姐玩。”
蘇曉月接過玻璃罐,看著裡麵五顏六色的海螺,笑著說:“謝謝溪溪,我放在辦公桌上當裝飾。”
老根叔也湊過來蹭飯,夾了塊紅燒肉,吃得滿嘴流油:“你媽這手藝,比鎮上的飯店還地道。”
飯後,兩人去看南方花蛤苗的情況。蓋了保溫膜的苗池裡,水溫已經升到18c,花蛤苗比昨天活躍多了,小觸手伸出殼外,正忙著濾食。
“再養半個月,就能分去村民的塘口。”蘇曉月掏出小本子記:“3月14日,南方花蛤苗池水溫18c,活力良好,無額外支出。”
林海蹲在池邊,看著膜下慢慢長大的花蛤苗,笑著說:“這下不用擔心苗種凍死了,等長出硬殼,就能給村民帶來收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午四點多,村裡的李叔推著自行車來了,車後座綁著個空桶:“小林,給我稱5斤蝦苗,我想在自家塘裡試試養蝦。”
林海去蝦苗池撈了5斤苗,蘇曉月按成本價算:“20元斤,5斤是100元,您直接轉合作社賬戶就行。”
李叔掏出手機轉賬,笑著說:“要是養好了,明年我也加入合作社,跟著你們一起乾。”
夕陽把合作社的院子染成金色時,林海和蘇曉月坐在蝦苗池邊整理賬本。
“今天收入1000元超市)+210元王嬸)+100元張姨)+100元李叔)=1410元,支出1000元蝦苗),淨收入410元。”
蘇曉月把賬本遞給林海看,字跡工整得像打印的,“下周超市要120斤扇貝,李叔還說要介紹朋友來買蝦苗,咱們得提前準備好。”
林海看著賬本上的數字,又看了看虛擬屏幕——【當前氣運值:95100】,淡藍色的光在視野裡閃了閃。
老根叔拎著個空竹籃走過來,嘴裡還嚼著糖糕:“明天我幫你們守攤,讓曉月歇會兒,她這幾天忙壞了。”
蘇曉月笑著搖頭:“不用,我跟林海一起,多個人多雙眼睛。”
晚風帶著海水的鹹香吹過來,蝦苗池裡的小身影還在活躍地竄動。
林海知道,等這批蝦苗長大,合作社的訂單會更多;等花蛤苗分去村民塘口,大家的收入也會跟著漲。
而這些細碎的日常——送訂單、下蝦苗、村民的笑容,正是日子裡最暖的光,比任何海貨都珍貴。
喜歡漁村天眼:我的趕海運氣值爆表了請大家收藏:()漁村天眼:我的趕海運氣值爆表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