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掛餌拋線,深海探測浮標的指示燈還在閃,屏幕上顯示魚群沒散。
這次沒等多久,魚竿又彎了,拉力比剛才稍小些,拉上來是條兩斤半的黃鰭金槍魚,魚身呈流線型,銀色的鱗片在陽光下閃著珠光,尾巴尖帶著點黃色——這種魚肉質緊實,適合做生魚片,爸爸說要留著晚上下酒。
中午在船上吃午飯,保溫箱裡的飯團還帶著溫度。
媽媽把飯團分成兩種,一種裹著海苔,一種夾著醃蘿卜,林海偏愛海苔味的,咬一口,米飯的香混著海苔的鮮,剛好能壓下釣魚時的疲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爸爸喝著冰紅茶,看著遠處的礁石,說起年輕時在“三礁口”釣魚的事:“那時候沒探魚器,全靠經驗,有時候蹲一天也釣不到一條,現在有這浮標,省了不少事。”
下午的陽光沒那麼烈了,風也變得柔和。
林海又釣上來三條魚——一條三斤重的紅甘魚,一條兩斤的馬鮫魚,還有一條一斤八兩的青衣魚。
深海探測浮標的屏幕始終亮著,偶爾提醒魚群位置變化,爸爸則在旁邊幫忙整理漁獲,把不同的魚分開放,防止鱗片被蹭掉。
返航時,夕陽把海麵染成橘紅色,海鳥跟著船飛,像是在送他們回家。
林海坐在船尾,看著保溫箱裡的漁獲,心裡滿是踏實——五個小時的釣行,收獲了近十五斤魚,比預期的還多。
爸爸開著船,嘴裡哼著老漁歌,調子慢悠悠的,和海浪拍船的聲音混在一起,格外舒服。
回到合作社時,蘇曉月已經把扇貝網箱的記錄整理完了,見他們回來,走過來幫著抬保溫箱,手指輕輕碰了碰黑鞍石斑魚的鱗片,沒說話,隻朝林海點了點頭,然後轉身去倉庫拿了個空的塑料盆,幫著把魚放進盆裡,動作輕得怕碰傷魚。
林海把合作社的鑰匙遞給她,說晚上不用等他鎖門,蘇曉月接過鑰匙,放進兜裡,繼續整理旁邊的蝦苗飼料,沒多停留。
回家時,媽媽正在院子裡摘青菜,看見保溫箱裡的魚,眼睛亮了:“這條黑鞍石斑魚明天做湯,馬鮫魚煎著吃,給溪溪當下酒菜。”
林溪背著書包跑回來,看見盆裡的魚,興奮地跳起來:“哥,這條魚比我畫的還大!我要畫下來,放進畫展!”她從書包裡掏出畫夾,當場就坐在院子裡畫起來,鉛筆在紙上快速勾勒,魚的輪廓很快就出來了。
晚上,林海坐在院子裡整理漁具。
魚竿上的水珠滴在水泥地上,形成小小的水窪,折射著路燈的光。
他把深海探測浮標擦乾淨,放進漁具包,屏幕上還顯示著最後一次魚群探測記錄:【50米內魚群分布:底層有大型魚群,下次可重點釣】。
虛擬屏幕在視野裡亮著,【當前氣運值:35100】——遠海釣行順利,攢了35點,離下次兌換【高級抄網】的60點還差25點。
爸爸坐在旁邊的石凳上,喝著啤酒,看著盆裡的漁獲,說:“下周再去一次‘三礁口’,那邊的魚群肯定還在,爭取釣條更大的。”
媽媽從廚房出來,手裡拿著剛煮好的魚丸,說:“下次去帶上溪溪,她早就想去遠海看看了。”
林海點點頭,心裡盤算著下次要多帶點餌料,再檢查下浮標的續航,爭取有更好的收獲。
遠處的海浪聲傳來,混著院子裡的蟬鳴和妹妹畫畫的筆尖摩擦聲,像首溫暖的日常小調。
林海知道,下次的遠海釣行肯定會更順利,而這些藏在釣魚、家庭互動裡的細碎時光,比如爸爸的老漁歌、媽媽的魚丸、妹妹的畫,才是趕海生活裡最珍貴的底色,比任何大額漁獲都讓人覺得安穩。
喜歡漁村天眼:我的趕海運氣值爆表了請大家收藏:()漁村天眼:我的趕海運氣值爆表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