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海風帶著濕漉漉的鹹味拂過白沙灣。
林海將清洗晾乾後的硨磲貝殼仔細打包,通過鎮上的物流點寄給了省城的周瑾。
看著那承載著兩千多元希望的包裹被收走,他感覺心頭又踏實了幾分。
這種將看似不起眼的海邊之物變現的能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合作社發展的底氣所在。
氣運值依舊穩定在85100,仿佛在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關鍵性的兌換或機遇。
處理完寄送事宜,林海沒有直接回家,而是繞道去了合作社的臨時實驗室。
秦雨正對著培養皿裡的藻類樣本做著記錄,眼下的淡青色顯示她昨晚又熬夜了。
“怎麼樣,秦博士?這些小寶貝還聽話嗎?”林海笑著打招呼。
秦雨抬起頭,揉了揉發酸的眼睛,臉上卻帶著滿足:“大部分適應性不錯,尤其是紫藻,在模擬光照下生長跡象明顯。紅鹿角藻對水溫比較敏感,還需要調整。不過總體來看,人工培育的可行性非常高!”
她指了指旁邊一份剛打印出來的報告,“這是初步的培育日誌和階段性總結,可以附上之前的數據,一起發給張教授了。學校的實驗室設備和知識儲備,能幫我們更快解析這些藻類的奧秘。”
“辛苦了!”林海拿起報告粗略翻看,上麵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圖表他看不太懂,但秦宇字裡行間的信心他感受得到。
“我這邊也有進展。”他把昨天遇到藍海優品吳經理的事情簡單說了一下。
“供應鏈公司?”秦雨扶了扶眼鏡,思考道,“這確實是條好路子。如果我們的藻類未來能規模化生產,單靠拍賣行和高端餐廳消化不了全部產量,這種覆蓋範圍廣的供應鏈平台正好互補。可以先保持接觸,了解一下他們的具體需求和合作模式。”
兩人簡單商議後,決定由蘇曉月後續負責與藍海優品的初步接洽,重點了解他們對新型藻類的接受度和采購標準。
從實驗室出來,日頭已高。
潮水正在緩緩退去,露出大片濕潤的灘塗。
林海看著那在陽光下泛著油光的泥灘,心裡那股趕海的癮又上來了。
他回家換上舊衣服,提起桶和那把特製的長柄鏟,再次走向村東頭的灘塗。
午後的灘塗比清晨更顯開闊,一些晚歸的漁民正在遠處收拾著最後一網小雜魚。
林海避開人群,沿著潮水退卻的痕跡,走向一片相對偏僻、泥沙混合的區域。這裡水窪較多,地形也稍微複雜,往往藏著些不常見的好東西。
【尋蹤手套】傳來細微的觸感變化,幫助他分辨著泥沙下的不同質地。
他挖到了幾隻常見的白蛤,也避開了一個偽裝得很好的石頭魚。
他的目光掃過一片看似平靜的沙泥地,那裡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孔,若不是偶爾有極其細微的水泡冒出,幾乎難以察覺。
經驗告訴他,這下麵可能有東西,而且不像普通的貝類。
他蹲下身,沒有貿然下鏟,而是用手指輕輕拂開孔洞周圍的浮泥。
孔洞向下延伸,隱約能感覺到下麵有某種具有一定深度的空腔。
他調整了一下角度,將長柄鏟沿著孔洞的邊緣,小心地、斜斜地插了下去,然後輕輕撬動。
泥沙被撬開,一個意想不到的東西暴露在眼前。
那是一個長約十幾公分,一頭粗一頭細,呈彎月形,顏色是肉粉色帶著些微褶皺的……“肉管子”?它的大部分還埋在泥裡,隻露出了粗壯的一端,看起來肥碩飽滿。
“象拔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