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賈詡為前將軍?長史?,任軍師祭酒?,領涼州治中從事。”
“擢傅乾為前將軍主簿,任門下功曹,領武威郡丞。”
其餘乙等功者,成宜升平西將軍司馬、程銀、張橫、蕭戰、龐柔等各受校尉,領郡都尉之職,屯兵一方。
丙等功者,軍職升一級,或為隊率、或擢伯長、軍侯、彆部司馬。
最令全場動容的是……
在全軍為立功將士喝“彩”後,馬超抬手壓下全場聲浪,上前一步。
“今日起,吾為全軍將士立下三策!”
“其一,以細柳營舊址建烈士陵園,立烈士碑。”
“凡為國戰死者,姓名籍貫、功績始末皆刻於碑上,豐碑永築,供萬民瞻仰!”
話音落下,全場寂靜,眾皆屏息。
震驚、欣喜、不可置信之色在所有人臉上流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將士們眼中更是已泛起淚光。
漢末亂世,士兵多是“戰死即棄屍,無人記姓名”。
更有甚者,死後屍體還會被做成肉乾以充軍糧,亦或被製成生化武器,投入水源、敵城。
“烈士陵園、築碑紀念”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
將戰死者從“炮灰”升華為“萬民瞻仰的英雄”,這種精神認可,遠比單純的錢糧賞賜更能凝聚軍心。
若真能實現此策,便是讓他們立即“為國戰死”,怕是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
馬超對上全場狂熱眼神,繼續道:“其二,設功勳十二轉!”
“凡有斬獲者,賜甲、乙、丙、丁功勳章。”
“斬甲首三級,為丁等一轉功勳,正卒可升什長;丁等累計三轉,可升隊率。”
“率部破敵,大勝者,為丙等一轉,可升一級,丙等三轉擢三級,依此累加!”
“什長以上,每月可領額外假期、酒肉、錢糧!”
軍中將士、觀禮席上寒門子弟皆屏息凝神。
漢末軍職多被世家子弟把持,寒門士兵“再勇也難升遷”,到頭亦不過伯長。
此等軍功升遷製,明確斬甲首三級升什長、大勝升一級。
若得以落實,出身寒微之人,亦可為將也!
這不僅是賞罰分明,更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承諾。
也讓所有底層出身之人,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馬超再宣:“其三,實行退伍製,‘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舊例,徹底廢除!”
“從即日起,裁撤老弱三萬人!五十五歲、氣血衰敗者,皆當退伍。”
一時間,場中須發皆白的老兵們儘皆嘩然,欣喜者有之,驚慌、愕然者亦有之。
漢末軍製為終身製,士兵們往往戰至老死,無依無靠。
即使僥幸活到了八十之長壽,回到家鄉,親人亦儘皆逝去,無所依也。
然而,馬超接下來的話,卻打消了他們的顧慮。
“另設軍屯,老弱可退為鄉兵,於軍屯屯田,仍領基礎軍餉。”
“亦或領三年軍餉,退而返鄉!”
“退伍者,功勳一轉,可賞良田三畝、宅地五畝。”
“戰死者,功勳轉良田予其父母、子嗣,另有撫恤糧年發一石,連予三年!”
“其子未滿十五者,為烈士孤兒,由就近軍屯撫養至十五!”
策令畢,全場先是死寂,隨即爆發出震天歡呼。
甚至有人高呼“萬歲”!
卻在瞬間被混在人群中的繡衣營齊呼“神威!”給壓了下去。
在繡衣營刻意引導下,將士、乃至民眾,皆目露狂熱,振臂高呼:“將軍神威!”“將軍大義!”
呼聲繞場不絕。
在玩家參與策劃下,演武大典後續展開比武、歡慶活動。
鼓聲驟起,凡懷武藝者皆可登台。
壯漢揮拳較力,遊俠拔劍切磋,勝者得錢、賜糧、牛羊肉等作為彩頭。
敗者亦有粗糧相贈。
孩童圍台歡呼,百姓湊前喝彩。
馬超攜眾將巡場,與百姓互動,與民同樂,偶擲果脯與孩童,滿場笑語。
末了,王桀高聲宣唱:“長安各裡將設征兵點,募青壯勇士!若有從軍意願者,可經考核入前將軍麾下!”
此後,雍涼之地百姓聞三策,皆爭相送子入伍。
民間遊俠、豪勇之士亦雲集響應。
一時間,關中地區青年皆以從軍為榮,欲投馬超麾下。
這,卻是後話。
喜歡馬超:吾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請大家收藏:()馬超:吾屢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