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竹林吹過來,帶著梅花的香和竹子的清。
結巴的孩子看著滿院的竹器、滿棚的笑臉,突然覺得,說話結巴真的不算啥。
手裡的竹條能編出鳳凰,心裡的熱乎能暖透冬天,日子就像這竹條,看著普通,編在一起,就成了最結實、最暖心的模樣。
梅花樹發新芽的時候,坐著輪椅的小姑娘編了個竹製的鳥巢,掛在樹杈上。
巢裡鋪著她自己攢的羽毛,軟乎乎的,像個小雲朵。
結巴的孩子站在樹下看,說:“這……這巢比鳥自己搭的還……還舒服。”
小姑娘笑了:“等小鳥住進來,我就編個竹製的食盆,天天給它們添米。”
妹妹在旁邊拍手:“我要編個竹製的小梯子,讓小鳥上下方便!”
竹安給培訓班添了個竹製的洗手池,用粗竹節挖空做的,底下接了根竹管當排水管。
結巴的孩子第一個用,掬起水洗臉,涼絲絲的,帶著竹腥氣。
“比……比家裡的陶瓷盆好,不……不冰手。”他抹著臉說。
有個孩子洗手時玩水,把竹池裡的水濺了一地。
孩子走過去,沒批評他,反而教他用竹條編了個小水瓢:“用……用這個舀水,就……就不濺了。”
入夏的傍晚,竹滿堂的竹棚下掛起了竹製的風鈴,是孩子們用碎竹片做的。
風一吹,“叮叮當當”響,像無數個小竹魚在唱歌。
結巴的孩子躺在竹床上,聽著鈴聲,突然說:“這……這聲音跟太……太爺爺編竹魚時的聲……聲音像。”
竹安媽在旁邊納鞋底,聞言抬頭:“可不是嘛,老手藝的聲兒,刻在骨子裡呢。”
妹妹拿著竹製的小鼓,跟著鈴聲敲,節奏亂得很,卻透著快活。
戴眼鏡的先生帶來個好消息,說學校要建個“竹韻角”,專門展示孩子們編的竹器。
“還要請小師傅去給孩子們上堂課,講講竹編的故事。”先生看著結巴的孩子說。
孩子臉一下子白了,連連擺手:“我……我不行,我……我說話不利索。”
竹溪拍著他的肩:“就像跟培訓班的孩子聊天似的,想說啥說啥。”
妹妹湊過來說:“哥,我陪你去,我給你當小助手!”
文化節上,結巴的孩子和新學員視頻連線,倆人對著手機比誰編的竹器好。
新學員舉著個竹製的機器人,胳膊腿都能活動。
孩子舉著自己編的竹製變形金剛,零件比機器人還多。
倆人手忙腳亂地展示,手機鏡頭晃得厲害,卻引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
最後誰也沒贏,約定秋天再比,比編竹製的大輪船,能載著十個小竹魚那種。
秋天收玉米的時候,竹滿堂的孩子們編了好多竹製的玉米籠,掛在院裡晾曬。
黃澄澄的玉米裝在竹籠裡,看著就喜人。
結巴的孩子踩著竹製的梯子,把籠子往高處掛,嘴裡念叨:“高……高點通風,不……不發黴。”
坐著輪椅的小姑娘在底下遞籠子,說:“小師傅,你慢點,彆摔下來。”
有個玉米從籠裡掉出來,滾到妹妹腳邊,她撿起來啃,甜得眯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