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脫被削職流放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元軍大營陷入一片混亂,將士們人心惶惶,士氣低落至極點。那些曾跟隨脫脫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士兵,看著主帥留下的空蕩蕩的中軍帳,心中滿是悲憤與迷茫。
“相爺為朝廷鞠躬儘瘁,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如今換了太不花這些酒囊飯袋,咱們還打什麼仗?”軍營中,類似的抱怨聲此起彼伏。士兵們無心操練,將領們各自為政,原本嚴整有序的軍陣變得鬆散混亂。太不花、月闊察兒、雪雪三人雖接管了兵權,卻毫無統禦大軍的才能與魄力。
太不花與張士誠雖有舊怨,卻又貪圖其暗中送來的賄賂,心思根本不在攻城上;月闊察兒沉溺酒色,整日在帳中飲酒作樂,對軍務不聞不問;雪雪則一心想要爭奪兵權,與太不花、月闊察兒明爭暗鬥,相互掣肘。三人各懷鬼胎,將脫脫製定的攻城方略拋諸腦後,既不組織有效進攻,也不加強防守,任由大軍在高郵城外白白消耗。
被困城中的張士誠,早已通過密探得知了元軍的變故。起初,他還心存忌憚,生怕這是脫脫設下的誘敵之計。可接連數日,他站在城頭觀望,隻見元軍大營混亂不堪,士兵們東遊西逛,毫無作戰之意,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狂喜與振奮。
“天助我也!”張士誠身披鎧甲,手持長槍,站在高郵城頭,對著麾下將士高聲喊道:“脫脫老賊已被罷官流放,元軍群龍無首,軍心大亂!這正是我等突圍的絕佳時機!今日,我要率領大家殺出重圍,讓元軍嘗嘗我們的厲害!”
城中守軍本已瀕臨絕境,聽聞脫脫被罷,又聽張士誠一番鼓動,頓時士氣大振。他們壓抑多日的怒火與求生欲交織在一起,紛紛拿起武器,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
至正十五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高郵城內突然燃起熊熊火把,張士誠親率三萬精銳,打開城門,如猛虎下山般衝向元軍大營。此時的元軍大多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或是飲酒作樂,或是昏昏欲睡,根本沒有防備。
“殺啊!”張士誠一馬當先,長槍所指,所向披靡。元軍士兵毫無招架之力,紛紛潰逃。大營中,營帳被點燃,糧草被燒毀,士兵們相互踩踏,死傷無數。太不花、月闊察兒、雪雪三人得知敵軍突襲,嚇得魂飛魄散,各自帶著親信倉皇逃竄,根本無暇組織抵抗。
這場突襲,元軍損失慘重。百萬大軍如同喪家之犬,四散奔逃,糧草、兵器、馬匹丟棄殆儘。張士誠率領大軍乘勝追擊,不僅收複了此前被元軍攻占的六合等城,還一路向北擴張,占據了淮安、徐州等地,勢力愈發強盛。
高郵之戰的慘敗,如同一場雪崩,徹底暴露了元廷的腐朽與無能。消息傳回大都,朝野震動。那些正直的大臣紛紛上書,痛陳臨陣易帥的弊端,請求順帝嚴懲太不花等人,為脫脫平反昭雪。可此時的順帝,早已被酒色掏空了心智,對這些奏章置若罔聞,依舊整日在宮中與嬪妃、僧人廝混,沉迷於“雙修法”的虛妄之中。
哈麻兄弟則趁機攬權,將高郵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脫脫身上,汙蔑脫脫“治軍無方”“暗中通敵”,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們還大肆打壓異己,凡是為脫脫說話的大臣,要麼被罷官免職,要麼被流放邊疆,朝堂之上,再也無人敢直言進諫。
元軍在高郵的慘敗,不僅讓張士誠的勢力得以壯大,更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地的起義軍。此前,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始終受到元軍的壓製。如今,元軍主力在高郵潰散,各地元軍防務空虛,劉福通抓住機會,迅速擴充兵力,分兵多路,向元廷發起了猛烈進攻。
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建元龍鳳,定都亳州。隨後,他派遣大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占了汝寧、光州、黃州等地,直逼汴梁。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則在濠州崛起,招兵買馬,招攬賢才,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日後的明朝開國功臣,此時都還在郭子興麾下效力,默默積蓄力量。
除此之外,明玉珍在四川起義,建立大夏政權;方國珍在浙東割據,控製了沿海地區;陳友諒則在湖廣一帶發展勢力,成為長江中遊的霸主。一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烽火燎原,元廷的統治搖搖欲墜。
元廷也曾多次派遣大軍前往征討,可此時的元軍,早已不是當年那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軍隊腐敗嚴重,士兵戰鬥力低下,將領們要麼貪生怕死,要麼擁兵自重,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每次出征,往往都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順帝對這些兵敗的消息早已習以為常。他將所有的煩惱都拋諸腦後,每日在宮中飲酒作樂,欣賞歌舞,與西域僧人修煉邪術。宮中的奢華與宮外的戰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仿佛這天下的大亂與他毫無關係。他時常對身邊的寵臣說:“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至於那些叛亂,自有大臣們去處理,朕何必為此勞心費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左右丞相及朝中大臣,大多是阿諛奉承之輩或平庸無能之徒。他們隻知道迎合順帝的喜好,貪汙受賄,中飽私囊,根本不顧國家安危。麵對日益嚴峻的局勢,他們要麼束手無策,要麼相互推諉,使得元廷的統治更加腐朽黑暗。
外患未除,內亂又起。元廷的宮廷之中,一場圍繞著皇權的鬥爭正在悄然醞釀。哈麻在除掉脫脫後,權勢達到了頂峰,他與奇皇後相互勾結,妄圖進一步掌控朝政。奇皇後一直想讓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早日登上皇位,而哈麻則想借助奇皇後的勢力,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兩人一拍即合。
至正十六年,哈麻暗中勸說奇皇後,讓她向順帝進言,請求順帝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奇皇後聽從了哈麻的建議,多次在順帝耳邊吹枕邊風,說太子如何賢明,如何有治國之才,而順帝常年沉迷酒色,身體日漸衰弱,不如早日禪位,安享晚年。
順帝雖然昏庸,但對皇權卻看得極重。他得知哈麻與奇皇後的圖謀後,心中勃然大怒。他沒想到,自己一向信任的哈麻和寵愛的奇皇後,竟然會覬覦自己的皇位。盛怒之下,順帝下令將哈麻革職查辦,隨後又將其杖斃於獄中,哈麻的弟弟雪雪也被處死。
哈麻死後,奇皇後並未收斂,反而更加急於讓太子登基。她暗中聯絡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勢力,與反對太子的大臣形成了尖銳的對立。朝堂之上,黨爭愈演愈烈,相互傾軋,朝政更加混亂。
不久之後,思監被任命為左丞相。思監是個典型的奸佞之臣,他掌權後,大肆貪汙受賄,結黨營私,與宦官樸不花相互勾結,把持朝政。樸不花是奇皇後的親信,憑借著奇皇後的寵愛,在宮中作威作福,乾預朝政,甚至擅自任免官員,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強烈不滿。
禦史台的官吏們忍無可忍,紛紛上書彈劾思監和樸不花,指責他們“專權亂政”“貪贓枉法”。可順帝卻偏袒二人,不僅不加以懲處,反而斥責禦史台的官吏“多管閒事”。禦史台的官吏們深感失望與憤怒,為了表示抗議,全體辭職。
這一事件,使得元廷的統治更加搖搖欲墜。各地的藩王和將領們見狀,紛紛擁兵自重,不再聽從元廷的調遣。其中,藩將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孛羅帖木兒是蒙古貴族出身,手握重兵,鎮守大同,對思監和樸不花的亂政極為不滿。擴廓帖木兒原名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兒的養子,繼承了養父的兵權,鎮守河南,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關係密切。
至正二十年,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為名,率領大軍南下,直指大都,要求順帝處死思監和樸不花。順帝無奈,隻得將思監和樸不花交給孛羅帖木兒處置,兩人最終被處死。孛羅帖木兒進入大都後,掌控了朝政,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不甘心大權旁落,於是聯合擴廓帖木兒,起兵討伐孛羅帖木兒。雙方在大都附近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至正二十四年,擴廓帖木兒率軍攻占大都,孛羅帖木兒被處死。
可這場內亂並未就此結束。擴廓帖木兒進入大都後,雖然名義上輔佐太子,卻也想獨攬大權,與太子之間產生了新的矛盾。同時,其他藩將也各自擁兵自重,相互攻伐,元廷的統治徹底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境地。
就在元廷宮廷中文臣爭權、武將內訌、殺伐迭起,鬨得不可開交之際,南方的朱元璋早已悄然崛起,成為了足以顛覆元廷的強大力量。
朱元璋本是濠州鐘離人,出身貧寒,幼年時父母雙亡,曾當過和尚,討過飯。至正十二年,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繼承了他的兵權,率領大軍南下,攻占了集慶,並將其改名為應天。
在應天,朱元璋廣納賢才,招攬了李善長、劉基、宋濂等一批有識之士,為他出謀劃策;他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屯田製,讓士兵和百姓開墾荒地,解決了糧草問題;他整頓軍紀,嚴明賞罰,打造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
朱元璋采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穩步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統一了江南地區。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擁有了雄厚的兵力和穩固的根據地,具備了北伐滅元的實力。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城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正式建立了明朝。登基大典之上,朱元璋身著龍袍,頭戴皇冠,麵對文武百官,莊嚴宣布:“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民請命,起兵渡江,今已定江南,建國大明,改元洪武。願天佑大明,國泰民安!”
文武百官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音響徹雲霄。應天城中,百姓們張燈結彩,歡呼雀躍,慶祝新王朝的建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洪武元年七月,朱元璋下詔北伐,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挺進,目標直指元大都。徐達、常遇春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他們率領的明軍,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
北伐大軍出發前,朱元璋親自為將士們踐行,並頒布軍紀:“大軍所到之處,不得燒殺搶掠,不得傷害百姓,不得毀壞農田。凡投降者,一律善待;凡負隅頑抗者,嚴懲不貸!”
明軍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他們先後攻占了徐州、濟寧、濟南等地,擊敗了沿途的元軍。元軍早已不堪一擊,麵對明軍的進攻,要麼望風而逃,要麼開城投降。
洪武元年八月,徐達率領大軍抵達元大都郊外。此時的元大都,早已是人心惶惶。元順帝得知明軍兵臨城下,嚇得魂飛魄散,根本沒有組織抵抗的勇氣。他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可大臣們要麼主張逃跑,要麼束手無策,根本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辦法。
當晚,元順帝帶著三宮後妃、皇太子以及少數親信,打開大都北門,倉皇北逃,逃往漠北的和林。他們一路狼狽不堪,丟棄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宮廷器物,如同喪家之犬。
八月初二,徐達率領明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元大都。明軍士兵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百姓們夾道歡迎。徐達登上大都城頭,望著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心中感慨萬千。他下令封閉府庫,保護宮殿和百姓財產,並派人向朱元璋報捷。
元大都的陷落,標誌著統治中國近百年的元朝正式滅亡。朱元璋得知消息後,大喜過望,下令在應天舉行隆重的慶典,慶祝北伐的勝利。
元順帝逃到和林後,雖然依舊保留著“元”的國號,史稱北元,但此時的北元,已經失去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勢力大減。順帝在和林苟延殘喘了三年,整日鬱鬱寡歡,思念著大都的繁華與奢靡。
洪武三年,明軍大將李文忠率領大軍北伐,直逼和林。元順帝得知明軍來襲,再次倉皇逃竄,逃往應昌。不久之後,順帝在應昌病逝,結束了他荒淫昏聵的一生。
順帝死後,北元內部陷入了混亂,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相互攻伐,勢力進一步削弱。此後,明軍多次北伐,不斷打擊北元的殘餘勢力,北元逐漸衰落,最終在明朝中期被韃靼所取代。
元朝的滅亡,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元廷後期,政治腐敗,經濟衰退,民族矛盾尖銳,加上順帝的荒淫無道,奸佞當道,武將內訌,使得元王朝的統治徹底失去了民心。而朱元璋領導的明軍,順應了曆史潮流,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開啟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
高郵城外的那場風雪,脫脫的蒙冤而死,元廷的內憂外患,最終都化作了曆史的塵埃。唯有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那些英雄豪傑的悲歡離合,依舊在曆史的長河中回蕩,警示著後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喜歡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請大家收藏:()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