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博覽會中心的氣氛原本高雅而熱烈,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和收藏家齊聚一堂,參加一年一度的珍稀茶具拍賣會。然而,當那件北宋定窯茶盞被捧上展台時,意外發生了。
一聲悶響,茶盞突然爆裂,碎片四濺。靠近展台的幾人應聲倒地,鮮血從傷口中滲出。會場瞬間陷入恐慌,人們尖叫著四處奔逃。
沈銳帶隊趕到時,現場已被封鎖。傷者被送往醫院,其中一人傷勢嚴重。
“不是普通爆炸,是小型定向爆破裝置。”爆破專家檢查後確認,“隱藏在茶盞底座,遙控引爆。”
林小滿查看拍賣清單:“這件定窯茶盞是壓軸拍品,估價超過千萬。來自一個私人收藏家,匿名捐贈。”
技術隊收集了所有碎片,發現爆炸裝置相當精密,但使用的材料卻很常見——能在任何電子市場買到的零件。
“凶手不專業,但很聰明。”小陳判斷,“裝置威力不大,更像是警告而非謀殺。”
沈銳凝視著展台上殘留的血跡:“除非目標特彆靠近展台。”
調查傷者身份,發現傷勢最重的是知名古董商王老板,他坐在第一排,對那件茶盞誌在必得。
“王老板最近在業內很活躍,收購了不少珍稀茶具。”林小滿彙報,“有傳言說他發現了某個重大秘密,正在悄悄收集證據。”
醫院裡,王老板脫離危險後,提供的線索令人驚訝:“那不是真品!是高明仿品!真的定窯茶盞早就被調包了!”
據他所說,最近市場上流通著大量高仿珍稀茶具,足以亂真,連專家都被騙過。他正在調查這個造假網絡,已經接近真相。
“所以爆炸是針對他的警告?”沈銳問。
王老板虛弱地點頭:“他們知道我會競拍那件茶盞,也知道我能認出是仿品。”
回到警局,技術隊確認了王老板的說法:爆炸茶盞確實是仿品,但仿製水平極高,普通鑒定難以識彆。
調查拍賣行記錄,捐贈那件茶盞的“匿名收藏家”通過海外代理辦理,難以追蹤。但付款賬戶關聯到一個離岸公司,最終指向一個熟悉的名字——陳昊。
“陳昊不是在押嗎?”林小滿疑惑。
調查發現,陳昊確實仍在拘留中,但他的海外賬戶仍在活動,最近有幾筆大額資金流動。
“有人在使用他的身份和賬戶。”沈銳斷定,“查資金流向。”
資金最終流入一個藝術品修複工作室。突擊檢查時,工作室已人去樓空,但留下了一些未完成的仿品和——一本客戶記錄。
記錄中有一個名字引起注意:周文清,已故周老的獨子,表麵上是書法家,實則涉足古董交易。
周文清,五十歲,常年海外居住,最近突然回國。調查他的行蹤,發現他頻繁出入一些地下古董交易場所。
“查周文清與陳昊的關係。”沈銳下令。
發現兩人是留學時的同學,交情匪淺。陳昊的很多海外交易都是通過周文清牽線。
抓捕周文清時,他正在打包行李準備離境。在他住所,找到了大量高仿茶具和造假工具。
審訊中,周文清承認製假售假,但否認與爆炸案有關:“我隻是做生意,從不傷人。”
“為什麼仿製定窯茶盞?”
周文清猶豫片刻:“有人定製,出價很高。要求必須能通過拍賣行的鑒定。”
“誰定製的?”
周文清提供了一個電話號碼,經查是黑市上流通的不記名卡,無法追蹤。
案件似乎又入僵局。沈銳重新審視爆炸裝置殘片,發現一個細微的序列號——來自一種特殊微型馬達,全市隻有一家高端模型店有售。
調查購買記錄,發現一個叫李明的人最近買過這種馬達——正是陳建國的那個律師李明!
李明在陳建國案後便失蹤了,警方一直在追捕。
“李明才是幕後黑手?”林小滿驚訝,“他為什麼這麼做?”
沈銳沉思:“也許所有案件都有關聯。查李明與茶具造假的關係。”
深入調查發現,李明不僅懂法律,還學過藝術品鑒定,尤其精通茶具。他曾在多家拍賣行兼職顧問。
更令人震驚的是,李明的銀行賬戶與多個離岸公司有聯係,這些公司涉嫌洗錢和文物走私。
全省通緝李明。一周後,他在邊境小鎮被捕,正準備越境。
審訊中,李明坦然承認一切:“茶具是最好的洗錢工具。真品走私,仿品回流,一筆錢洗兩次。”
“為什麼製造爆炸?”
李明冷笑:“那個王老板太礙事,差點揭穿整個網絡。給他個警告。”
“隻是警告?裝置足以致命。”
李明眼神閃爍:“那不是我的本意...裝置可能被改動了。”
這句話引起沈銳警覺。進一步審訊,李明承認裝置是他製作,但威力和引爆方式與設計不符。
“有人利用了你的裝置,想真正殺人?”沈銳追問。
李明沉默良久,終於開口:“拍賣會上有個人我不認識,他給了我五萬,讓我在茶盞裡裝個‘小驚喜’。我以為隻是惡作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