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刑事偵緝中心的成立儀式結束後,沈銳立即投入了工作。中心位於番禺警察廳新建的科技大樓,配備了最先進的數字取證實驗室、網絡作戰中心和情指一體化平台。
“局長,有情況。”趙峰拿著平板電腦快步走來,“剛剛收到預警,‘天河之光’超級計算機中心檢測到異常數據訪問模式。”
沈銳皺眉。“天河之光”是國家重點超級計算機,承擔著氣象預測、藥物研發等重大科研任務。
“什麼性質的訪問?”
“疑似在搜索某個特定算法模式,訪問方式高度隱蔽,幾乎避開了所有常規檢測。”趙峰調出數據流圖,“如果不是我們新安裝的‘鏡麵’ai預警係統,根本發現不了。”
沈銳立即下令:“啟動一級響應,全程跟蹤但不要打草驚蛇。”
技術團隊很快鎖定異常訪問的源頭——一係列被劫持的“肉雞”計算機,分布在全球各地,但指揮節點似乎就在大灣區。
“對手很專業,用了多層跳板。”首席技術官報告,“但有一個微小破綻——某個節點的響應時間異常短,應該離我們不遠。”
通過精細的網絡延遲分析,團隊將範圍縮小到番禺大學城區域。進一步排查發現,信號來自一個校園研究項目的雲計算平台。
“又是大學城?”沈銳想起之前的案件,“查一下這個項目的所有參與人員。”
調查顯示,該項目由番禺大學與多家科技公司合作,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在團隊成員中,一個名字引起了沈銳的注意:林楓,計算機科學博士生,曾有黑客前科但已“改過自新”。
“24小時監視林楓。”沈銳下令。
監視很快發現異常:林楓經常深夜獨自留在實驗室,行為詭異。更令人懷疑的是,他的消費水平明顯超出學生身份。
三天後,技術團隊截獲到林楓的一條加密信息:“迷宮已進入,尋找阿裡阿德涅的線團。”
“希臘神話隱喻。”程雪解讀,“阿裡阿德涅用線團幫助忒修斯走出迷宮。他在說已經進入某個係統,正在尋找出口或核心。”
沈銳判斷:“‘天河之光’就是迷宮。他在尋找某種特定算法或數據。”
團隊決定放長線釣大魚,暗中監控林楓的一切行動,同時加強“天河之光”的防護。
果然,林楓開始了新一輪入侵嘗試。這次,他使用了一種新型量子tunneing隧道)技術,幾乎突破了所有防禦。
“就是現在!”沈銳下令收網。
警方突襲實驗室時,林楓正在終端前全神貫注地操作。被抓獲時,他異常冷靜:“你們來了。但已經晚了,線團已經找到。”
技術團隊檢查他的設備,發現確實已經下載了大量數據,但奇怪的是,這些數據看似隨機無意義。
“是偽裝,”林楓冷笑,“真正的內容藏在噪聲中,需要特定的密鑰才能解譯。”
審訊中,林楓聲稱自己隻是“學術研究”,否認有任何惡意目的。但調查發現他的賬戶有大量不明資金流入,來源是海外數個空殼公司。
“你不是主謀,”沈銳直視他,“誰在背後指使?”
林楓保持沉默。這時,技術團隊有了突破:在他設備中發現了一個隱藏的通信模塊,定期向某個位置發送心跳信號。
信號源指向珠江新城的一棟高檔寫字樓。
突擊隊迅速趕到,卻發現目標辦公室空無一人,隻有設備在自動運行。中央屏幕上顯示著新信息:
“優秀的追捕,但你們在追逐影子。——數字幽靈”
沈銳注意到辦公室落地窗的反射中有個微小光點——對麵大樓有觀察點!
隊員迅速包抄對麵大樓,抓獲了一名正在遠程監控的男子。他自稱是商業間諜,受雇監視警方行動。
但在他的設備中,技術團隊發現了更重要的東西:與林楓設備的完整通信記錄,顯示林楓確實隻是棋子,真正的主謀使用代號“彌諾斯”——迷宮的主人。
“彌諾斯...”沈銳想起希臘神話中建造迷宮的工匠,“他在建造數字迷宮。”
通過分析通信模式,團隊發現“彌諾斯”有個獨特習慣:每次重要通信都會引用文學典故,從希臘神話到現代科幻。
心理學家分析:“高度教育背景,可能有人文學科修養,年齡在4050歲之間,自信到近乎傲慢。”
與此同時,技術團隊從林楓下載的“無意義數據”中分離出隱藏信息:不是技術數據,而是大量社會行為數據——消費習慣、交通模式、甚至社交媒體互動。
“他在研究社會行為,不是技術。”沈銳恍然大悟,“‘天河之光’隻是跳板,真正目標是社會大數據。”
進一步調查發現,同期還有其他類似的數據竊取行動,目標都是各類社會數據庫。
沈銳立即召集大灣區安全會議:“對手在構建社會行為模型,預測群體行為。這可能被用於操縱輿論、影響選舉甚至引發社會動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會議決定加強社會數據平台的保護,同時監控異常數據訪問模式。
一周後,新的攻擊出現:番禺多個社區的智能水電表同時被入侵,顯示虛假天價賬單,引發民眾恐慌和投訴。
攻擊者留下信息:“迷宮不止一個入口。下一個:鏡像世界。”
沈銳明白這指的是虛擬現實平台。警方立即與各大vr公司合作,加強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