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幾天後,某大型vr社交平台遭入侵,數千用戶遭遇“虛擬搶劫”——虛擬財產被盜,但造成真實心理創傷。
“從物理到數字,現在到虛擬,”沈銳在分析會上說,“他的領域在擴展。”
技術團隊通過追蹤vr平台入侵路徑,發現了一個可疑的5g基站信號。物理定位將範圍縮小到南沙區的一個科技園區。
突擊檢查發現,某個看似正常的5設備測試實驗室實際上在進行非法的信號劫持實驗。負責人是一名前電信工程師,有犯罪記錄。
審訊中,他承認受雇進行“信號測試”,但不知道雇主真實身份,隻通過加密數字貨幣獲得報酬。
在他的設備中,警方發現了一個未銷毀的指令片段:“...準備階段三:現實扭曲...”
“階段三?”沈銳警覺,“前兩個階段是數據收集和測試,第三階段可能是實際行動。”
通過與國際刑警合作,團隊發現類似計劃在其他國家也有出現,都指向同一個代號“彌諾斯”。
“全球性威脅,”沈銳在向公安部彙報時說,“需要國際合作應對。”
就在全球追捕展開時,“彌諾斯”突然消失了所有痕跡,就像從未存在過。
案件陷入僵局。但沈銳相信,這隻是暴風雨前的平靜。
一個月後,番禺舉辦國際數字經濟發展論壇。會議期間,突然多個新聞平台同時發布突發消息:番禺灣發生重大化學泄漏事故,建議市民立即避難!
恐慌開始蔓延,但警方很快發現這是假新聞——精心設計的深度偽造,連專家一時都難辨真偽。
雖然迅速辟謠,但已經造成交通混亂和社會恐慌。
“階段三:現實扭曲。”沈銳明白了,“他不隻是要竊取數據,是要製造現實。”
技術團隊通過追蹤假新聞源頭,發現了一個分布式網絡節點,最終定位到——番禺電視台本身!
調查發現,電視台的係統被巧妙入侵,攻擊者利用sced預安排)節目時段插入偽造內容。
在係統中,技術團隊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後門程序,風格與“彌諾斯”完全一致。
但這次,有個微小不同:後門程序中有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個人標記——某種特殊的代碼縮進風格。
通過大數據比對,團隊發現這種風格與某個知名開源項目的早期貢獻者高度相似。該貢獻者使用代號“忒修斯”——迷宮中的英雄。
現實中的身份是:張維安,45歲,前大學計算機教授,五年前辭職創業,現為某ai公司首席科學家。
背景調查顯示,張維安年輕時曾是社會活動家,後轉向技術研究,相信技術可以“優化社會結構”。
“理念型罪犯,”心理學家分析,“認為自己是在用技術改善社會。”
警方對張維安進行了秘密監控,發現他行為正常,沒有直接犯罪證據。
沈銳決定采取冒險策略:主動接觸。
在一場科技論壇上,沈銳“偶遇”張維安,兩人進行了簡短交談。張維安表現得知性而理性,但沈銳注意到當話題轉向“技術倫理”時,他眼中閃過一絲狂熱。
會後,技術團隊檢測到張維安的設備有異常加密通信,接收方是一個位於海外的服務器。
通過國際協作,警方最終定位到服務器真實位置,並獲得了訪問日誌——顯示張維安確實在與某個國際組織聯係,計劃在大灣區進行“社會優化實驗”。
收網時機成熟。當張維安在一次試圖入侵政府數據平台時被當場抓獲。
在他的實驗室中,警方發現了完整的“社會工程學”實驗計劃,目標是測試如何通過精確的信息乾預引導社會行為。
審訊中,張維安毫無悔意:“我在做必要的研究!社會係統低效而腐敗,需要技術優化!”
“誰給你這個權力?”沈銳平靜地問。
“科學賦予我責任!”張維安激動道,“如果你們阻止我,就是在阻止社會進步!”
案件雖然告破,但沈銳心情沉重。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越來越複雜,執法者需要理解的不僅是法律,還有技術本身的哲學維度。
在總結報告中,他寫道:“我們麵對的不僅是罪犯,更是技術無限可能性帶來的倫理深淵。執法需要與技術發展同步進化,甚至超前思考。”
基於這個理念,他在數字刑事偵緝中心下成立了“科技倫理研究組”,專門研究新興技術的潛在風險和應對策略。
成立儀式上,他說:“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技術既能照亮前路,也能投下陰影。我們的責任是確保光明主導方向。”
當晚,他收到一條加密信息:“迷宮有無數路徑,你隻封閉了一條。——彌諾斯二世”
沈銳回複:“有多少,封多少。”
他放下手機,望向窗外。廣州的夜景依舊璀璨,但數字世界中的較量剛剛開始。
在新的挑戰麵前,守護者的使命永不結束。
喜歡西湖謎案請大家收藏:()西湖謎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