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廣州後,沈銳對閩南案件始終耿耿於懷。那個自稱“文化守護者”的神秘對手,以及利用傳統文化活動掩蓋高科技犯罪的模式,預示著一場新型的混合威脅正在形成。
數字刑事偵緝中心會議室內,沈銳站在全息投影前,展示遊神案件的分析結果。
“這不是孤立事件,”他劃出連接線,“類似模式在全國多個傳統文化活動中都有跡象——陝西的社火、雲南的潑水節、內蒙古的那達慕...都發現了被植入的監控設備。”
技術總監調出數據模型:“所有設備都在收集相同類型的環境數據:人群密度、移動模式、聲學特征甚至電磁環境。像是在構建某種全國性的傳統文化活動數據庫。”
“構建數據庫做什麼?”程雪疑惑。
犯罪心理學家李博士提出見解:“傳統文化活動反映了社會最深層的文化基因和行為模式。理解這些,就能預測甚至影響社會行為。”
突然,警報響起——中心的主服務器檢測到異常訪問模式!
技術團隊立即追蹤,發現入侵者正在嘗試訪問剛剛建立的“傳統文化活動安保數據庫”。
“他們回來了!”沈銳下令,“全程監控,反向追蹤源頭。”
一場緊張的虛擬追捕展開。入侵者技術高超,用了多個跳板和偽裝,但中心新部署的“鏡麵”ai係統更加先進,逐漸鎖定信號源。
“定位在...我們大樓內?”趙峰難以置信。
突擊隊迅速趕到定位地點——數據中心的一個備用服務器間。裡麵空無一人,隻有一台被遺忘的維護終端正在自動運行入侵程序。
“被遠程控製了,”技術員檢查後說,“物理隔離也被突破了。”
在終端中,團隊發現了一個未刪除的日誌文件,顯示入侵者真正目標是某個特定數據包——關於民間信仰中“神諭”模式的數字化研究。
“神諭模式?”沈銳皺眉,“查一下這個研究項目。”
調查發現,這是一個由多所大學合作的交叉學科研究,旨在通過數字技術記錄和分析傳統占卜、抽簽等“神諭”行為中的決策模式。
項目負責人是中山大學的林教授,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沈銳立即登門拜訪。
林教授實驗室裡滿是各種傳統文化的數字記錄設備。“我們在創建‘中國神諭數字博物館’,”他熱情介紹,“從藏族的糌粑占卜到閩南的擲筊,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沈銳注意到一台特殊設備:“這是什麼?”
“哦,這是我們在開發的‘神諭算法模擬器’,”林教授解釋,“通過分析曆史占卜數據,尋找其中的決策模式。很有趣的是,許多傳統占卜方式在不確定性決策中展現出驚人的智慧。”
沈銳立即警覺:“這些數據如果被濫用...”
林教授臉色一變:“確實有安全隱患。上周我們就發現未授權訪問嘗試,已經加強了保護。”
回到中心,技術團隊有了驚人發現:入侵者不僅試圖竊取數據,還在係統中留下了一個隱藏的“禮物”——段極其複雜的算法代碼。
“這是什麼?”沈銳問。
首席技術官麵色凝重:“一種高級預測算法,但設計思路很特彆...它不是基於常規邏輯,而是模擬某種隨機性中的模式識彆,就像...就像占卜一樣。”
算法被隔離分析。結果顯示,這種算法在處理高度不確定性決策時異常有效,特彆是在社會行為預測方麵。
“像是‘神諭’的數學表達,”專家評價,“通過引入可控隨機性,反而能更好地模擬複雜社會係統。”
就在這時,廣州多個傳統廟宇同時報告異常:簽筒中的簽文被篡改,內容變得高度一致——都指向某個日期和“重大變革”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