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在媒體見麵會上的表現,很快便被各國媒體陸續報道出去,尤其是網絡上很快便流出了視頻。
當天下午,當陸羽走進酒店餐廳時,就發現許多同行投來複雜的目光,有的敬佩,有的羨慕,當然也有不滿的。
於永剛早已在餐桌前等候,他麵前攤開著厚厚一疊媒體評論彙總。
見陸羽過來,他連忙起身招呼陸羽入座。
“陸導,輿論反響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強烈,大部分評價都是正麵的。”
“國內也已經有了很高的討論度,相信會對《風聲》的上映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他將材料遞給陸羽,《好萊塢報道》的頭版標題上寫道:“華夏電影的成熟宣言:《風聲》展現東方敘事新高度”。
評論裡有這麼一段:陸羽導演以精湛的技藝,將政治懸疑與人性探索完美結合,創造了本屆電影節至今為止最令人難忘的觀影體驗。
《綜藝》雜誌則聚焦於演員的表現:兩位女主角的化學反應堪稱完美,讓我們完全領略到了東方女性的獨特魅力,兩人都擁有影後級的實力。
配角的表現也同樣出色,影片開頭那位受刑的女演員如果不是因為戲份太少,也完全值得一座影後獎杯。
法國《電影手冊》給出了四星半的高分評價滿分五星)。
雜誌主編也是著名影評人盧瑟夫評價道:《風聲》是一部視覺與智慧並重的傑作,我可以從中感受到導演對每一個鏡頭苛刻的要求。
影片中所有演員的表現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兩位女主角的表演更是堪稱驚豔。
這是我近兩年來看到的最精彩的電影,我們也許應該將更多目光投向東方了。
媒體的好評居多,然而並非所有評論都在為《風聲》唱讚歌。
《費加羅報》的文化版主編撰文質疑:儘管影片的藝術成就值得肯定,但對曆史的解讀是否過於片麵?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電影的舞台,政治色彩過於濃厚的影片,是否應該出現在這裡?
這一觀點代表了部分歐洲保守派媒體的立場,當然他們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就不得而知了。
更強烈的批評來自日本《產經新聞》:影片對曆史的描述存在嚴重扭曲,它將複雜的曆史簡化為簡單的善惡對立,這不是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我們應該堅決抵製……
第二天上午,《銀幕》雜誌發布的場刊評分中,《風聲》以3.6分滿分4分)與《四月兩周三天》並列第一。
連續有權威機構給《風聲》打出高評分,這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也意味著《風聲》正式成為金棕櫚獎的最熱門候選之一。
隨著時間推移,電影節閉幕式漸漸臨近,更多的博弈開始在媒體上展開。
鞏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看到了華夏新一代導演的崛起,陸羽導演的能力足以贏得一座金棕櫚。”
韓國導演李滄東對《風聲》的評論則顯得有所保留:“陸羽導演在技術上非常出色,但政治傾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的藝術性。”
阿莫多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力挺陸羽:“《風聲》讓世界看到了華夏電影的厚度,陸羽導演的才華不應該被埋沒。”
隨著《風聲》的熱度不斷提高,陸羽也陸續接到了一些權威媒體的采訪請求。
陸羽接受了《好萊塢報道》的專訪,和他的狂熱粉絲大波女記者進行了數小時的深入交流。
5月22日下午,《風聲》的第六場放映將在德彪西廳舉行。
放映廳外早已排起了長龍,許多沒有買到票的影迷直接舉著牌子,尋求轉讓。
儘管組委會已經給《風聲》加映了兩場,但依然遠遠跟不上影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