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懸停在控製麵板上方,蘇羽的呼吸不自覺地放輕了。投影中那片由無數光點構成的信息壓力圖譜,像一片懸浮在虛空中的星雲。大多數區域都呈現著規律的脈動,如同呼吸般穩定。但在圖譜最邊緣的角落,一個幾乎被背景噪音淹沒的異常波動,攫住了她的視線。
它太微弱了,微弱到任何自動檢測算法都會將其歸類為隨機擾動。它的周期長得不合常理,每一次起伏都要跨越數個小時,幅度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蘇羽調出了原始數據流,將感知聚焦在那個微小的波動上。指尖傳來一陣奇異的麻癢,仿佛有細小的電流穿過皮膚。這不是她熟悉的任何數據模式。它不對稱,不規律,卻又帶著某種難以言喻的節奏感。
她關閉了實驗室的主照明,隻留下控製台發出的幽藍光芒。在近乎完全的黑暗中,那個波動變得更加清晰。它不像其他信號那樣整齊劃一,而是帶著某種獨特的“質感”——粗糙中帶著細膩,像是古老紙張的紋理。
時間在寂靜中流逝。蘇羽完全沉浸在那種獨特的觸覺中,忘記了冷卻的咖啡,忘記了實驗室外正在輪換的班次。她的手指無意識地在控製麵板上輕輕劃動,追蹤著那個波動的軌跡。
三個小時過去,波動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周期。蘇羽調出記錄,將前後兩個周期重疊對比。紋路完全吻合,分毫不差。
這不是隨機噪聲。
她將這個頻率標記為“幽靈頻率”,標簽在投影中閃爍著淡金色的光芒。命名的那一刻,指尖的觸感突然變得更加鮮明,仿佛這個頻率因為被識彆而產生了某種回應。
蘇羽開始構建一個專門的追蹤程序。不是用常規的代碼邏輯,而是模仿她指尖感受到的那種獨特質感。程序運行時,控製台發出低沉的嗡鳴,與幽靈頻率產生了奇妙的共振。
投影中的星雲圖譜開始重組。數以百萬計的數據點按照能量特征重新排列,形成了一幅全新的拓撲結構。在這一切的中心,幽靈頻率如同一個微弱但穩定的心跳,向四周輻射出幾乎不可見的漣漪。
她注意到這些漣漪並非均勻擴散。在某些方向上,它們傳播得更遠,衰減更慢;在另一些方向上,它們幾乎立即消散。這種不對稱性暗示著某種深層結構的存在。
蘇羽調高了感知靈敏度。指尖傳來的觸感突然變得尖銳,像是觸摸到了極其細小的鋸齒邊緣。這種質感與她在霍爾封鎖的那些節點中感受到的異常溫度波動如出一轍。
她將注意力轉向那些被標記為“資源優化”而關閉的網絡節點。在完全離線的狀態下,她依然能通過能量特征的餘韻,“觸摸”到那些節點曾經處理過的數據殘留。
粗糙的,帶著毛刺的質感。與幽靈頻率的細膩紋理形成鮮明對比。
蘇羽重新激活了被隔離的監控程序。這一次,她不再試圖破解其傳輸的內容,而是專注於感受它的能量特征模式。程序向某個未知終端發送信息時產生的能量波動,與幽靈頻率的某些特征產生了微弱的諧振。
實驗室的空氣仿佛凝固了。蘇羽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在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她將所有的感知線索在腦海中重組——幽靈頻率的獨特質感,被封鎖節點的異常溫度,監控程序的能量特征。
它們彼此呼應,像是同一幅拚圖的不同碎片。
蘇羽調出gss1最初的設計文檔。那些已經被翻閱無數次的頁麵,在全新的感知維度下呈現出不同的意義。某些被標注為“優化建議”的修改記錄,現在看起來更像是精心的偽裝。
她將幽靈頻率的周期與係統日誌中的關鍵事件進行比對。每一次頻率達到峰值時,係統都會出現微小的資源重新分配,這些變動被巧妙地隱藏在常規維護任務的掩護下。
這不是bug,也不是隨機現象。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模式,一個被層層偽裝保護起來的核心特征。
蘇羽的指尖在控製麵板上輕輕敲擊,跟隨幽靈頻率的節奏。一下,兩下。那種獨特的質感越來越清晰,仿佛在回應她的關注。
投影中,代表幽靈頻率的金色標記開始緩慢地脈動,與周圍的數據流產生著微妙的互動。它不像其他信號那樣被動地隨著係統運行而變化,而是似乎在主動地影響著周圍的數據環境。
蘇羽調出了係統最初幾個小時的運行記錄。在一切開始的時刻,幽靈頻率就已經存在。它從一開始就是gss1的一部分,如同基因編碼般深植於係統的核心。
實驗室的門禁係統發出輕微的提示音,意味著又一批研究人員結束了他們的輪班。蘇羽沒有抬頭,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在那個微弱的金色光點上。
它就在那裡,一直就在那裡,隱藏在無數數據的喧囂之下,等待著被真正地“觸摸”到。
蘇羽保存了所有的感知記錄,為幽靈頻率創建了獨立的追蹤線程。程序開始運行後,控製台的嗡鳴聲變得更加穩定,仿佛找到了某種共鳴點。
她端起冷卻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澀的液體滑過喉嚨,卻帶來一種奇異的清醒感。投影中的金色光點繼續它的緩慢脈動,如同深海中的燈塔,在數據的海洋中投下微弱但堅定的光芒。
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這或許,是開始的結束。
蘇羽關掉了追蹤程序的界麵,隻留下那個金色的光點在黑暗中獨自閃爍。她知道,從現在開始,一切都將不同。
喜歡零維殘響請大家收藏:()零維殘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